我国三成心梗超12小时才就诊(阜外医院CAMI研究最新分析)
研究分析了2013至2014期间107家医院在发病7天内收治的心梗患者18 536 例。
而CAMI研究中,在发表3小时内到达医院的患者仅24%。
来源:赵振燕,杨进刚,赵延延,等. 中国省、市和县级医院ST 段抬高型心梗住院患者就诊时间差异和延迟就诊的相关因素分析. 中国循环杂志,2020,35:554-560.DOI:10.3969/j.issn.1000-3614.2020.06.006
作者指出,在西方国家,STEMI患者来院就诊平均时间为2小时。
作者表示,应加强对公众心梗症状和早期再灌注治疗重要性的宣教,以减少心梗患者的治疗延误,改善预后。
时间就是生命!对于急性心梗来说,尽快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是救治成功的关键。然而部分心梗患者就诊得太晚,以至于失去了机会。
指南建议,在发病12小时内的心梗患者应接受包括急诊介入和溶栓治疗在内的再灌注治疗;若发病超过12小时,仅伴持续性心肌缺血症状、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或致命性心律失常者需要再灌注治疗。
中国心梗患者以自行就诊为主,占61.8%;呼叫救护车的比例比较低,仅10.8%。
患者年龄大,无医疗保险、文化水平低、目前吸烟是患者延迟就诊的独立危险因素。
从发病至来院就诊时间<3、3~6、6~12、12~24、≥24小时的患者比例为24.2%、26.7%、16.6%、10.3%和22.2%。在发病24小时到达医院患者中位时间长达234分钟,近4个小时。
近期,阜外医院杨跃进教授牵头的中国急性心梗(CAMI)注册登记研究最新分析数据显示,有32.6%的中国ST段抬高型心梗(STEMI)患者在症状发作12小时后才来医院,失去了再灌注治疗的机会。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在县级医院,自行就诊患者比例最高,占73.3%,省级医院外院转诊的比例最高,占33.9%。
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全球注册研究(GRACE)显示,西方人在发病2小时内就诊的比例高达30 ~50%。美国国家心梗注册研究显示,45.5%的患者在2小时内到达医院,超过12小时来医院的比例仅8.7%。
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房颤该何时复律?现有证据互相矛盾!Europace综述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心脏复律是房颤心律控制策略的重要一环。电复律是伴有严重血流动力学异常的新发房颤及房扑患者的首选复律方法,而药物复律主要用于持续时间少于48小时的新发房颤。近日,Europace发表的一篇综述指出,对于新发房颤患者,不必急于电复律,采用“等着瞧(Wait-and-See)”是合理的,因为大多数患者会在48小时内自行转复。杨进刚阜外2023-09-08 15:21:510000Lancet刊发文章为牛奶洗冤:多喝牛奶可预防心血管病,中国脑梗死亡最多,更应提倡喝奶
有人说,牛奶引发慢性病、肥胖、糖尿病、还有骨质疏松,甚至还有癌症。该不该喝牛奶,一直就争议不断。近日的PURE研究通过对21个国家的居民饮食情况进行分析,则为牛奶洗了冤:多喝奶或吃奶制品可预防心血管病,尤其可预防脑卒中。研究者特别指出,脑卒中是中国第一大死因。而喝奶少的中国人,应该提倡喝奶。杨进刚阜外2023-08-19 15:57:280000美国研究:房颤会让人“变傻”,并非因中风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学者在《卒中》杂志发表研究称,心房颤动(房颤)会导致与痴呆相关的大脑形态改变,而且房颤患者发生痴呆与脑卒中无关。研究者表示,到目前为止,研究房颤与痴呆的相关性的大多数研究都是横断面的,有局限性,在这项研究中,在十年内,两个不同时间进行了脑部核磁共振扫描。全球多中心注册研究:肿瘤心脏病学亟待发展
包括北京安贞医院在内的全球注册研究——BleeMACS研究的最新亚组分析提示,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合并癌症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年死亡或再次心梗的风险增加1.1倍,出血风险增加50%。研究中,癌症合并率为6.4%,其完全血运重建和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的应用率相对较低。多因素分析表明,合并癌症是这类患者PCI后1年死亡/再次心梗以及出血的最强烈的预测因素。换瓣术后急性肾损伤有8个危险因素:发生率为40%;当天胸液引流量>500 ml,风险增加1倍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宝石、徐先增等分析发现,单纯瓣膜置换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AKI)是多因素造成的,术前主要与年龄、高血压有关,术中主要与转机时间有关,术后主要与谷丙转氨酶增高、低心排综合征、手术24h后拔除气管插管、贫血、胸液引流量增多有关。本组数据显示,单纯瓣膜置换术后血清肌酐水平较术前明显增加,根据RIFLE标准,单纯瓣膜置换术后1周内AKI发生率为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