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不能及时介入(应先溶栓再转院,31项试验Meta分析)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对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是最好的治疗策略。但是,在没有办法及时行直接PCI的情况下,需要先用药物溶栓,然后转运至可施行PCI的医院进一步治疗。 溶栓后2小时内进行PCI,称为易化PCI;溶栓后2~24小时再行PCI,则称为药物介入策略(pharmacoinvasive approach)。 上海仁济医院何奔教授公布的EARLY-MYO-I研究发现,对于症状发作6小时内、但介入治疗相关延迟超过1小时的STEMI患者,给予药物介入策略,即先给予半量阿替普酶溶栓,溶栓成功后3-24小时行早期介入治疗,与直接急诊介入治疗的疗效相似。 近期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上的一项包含31项相关随机临床试验的多变量网络Meta分析提示,在STEMI患者没有条件及时行直接PCI时,药物介入策略可能是最佳的选择,它比易化PCI和单纯溶栓治疗更安全、有效。 分析显示,在STEMI的上述四种治疗策略中,直接PCI在降低死亡、非致死性再发心梗、中风风险方面最有效。与单纯溶栓治疗组相比,直接PCI组死亡、非致死性再发心梗、中风风险分别降低27%、62%、62%。 在剩下的三种治疗策略中,药物介入策略是更优的选择。与单纯溶栓治疗组相比,药物介入策略组死亡风险降低21%。 而在溶栓后的两种早期介入策略中,药物介入治疗下的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明显低于易化PCI。 例如,基于Bayesian模型的分析显示,易化PCI组中总死亡风险估计高达24.2%,而药物介入治疗策略组中仅6%。同样,易化PCI组中中风和大出血风险分别高达16.3%和77.4%,而药物介入策略组中分别为11.1%和19.8%。 在上述四种STEMI的治疗策略中,大出血风险无明显差异,但易化PCI组有更高的出血趋势(OR=1.51,95% CI:0.93~2.46)。 研究者指出,对于STEMI患者,毫无疑问,及时行直接PCI是最佳的策略。但在不能及时行直接PCI的情况下,溶栓后早期进行介入治疗优于单纯溶栓,但溶栓和PCI间的时间间隔是关键。 该研究纳入的31项相关随机临床试验中,接受单纯溶栓治疗、直接PCI、溶栓后早期介入治疗的患者分别有4212例、6139例、5006例,其中接受易化PCI的患者2259例,接受药物介入策略的患者2747例。这些患者都是发病12小时内就诊。 来源:Comparison of Reperfusion Strategies for ST‐Segmen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Multivariate Network Meta‐analysis. J Am Heart Assoc, 5 June 2020
世卫组织称有十大问题威胁全球健康:吸烟、不活动、酗酒、不健康饮食和空气污染让慢病高发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2019年全球十大健康威胁。1、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全球每天90%的人都在呼吸污染空气。空气污染导致每年700万人因癌症、脑卒中、心脏病、肺病等疾病而早死。其中90%的早死发生在工业、交通和农业污染物排放较高的低中收入国家,这些国家家庭使用不清洁炉灶和燃料也较多。杨进刚阜外2023-08-26 12:01:060000白天小睡,容易长胖!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
关于白天睡觉(例如睡午觉)到底有没有好处,目前没有定论。有研究发现,每周白天小睡1~2次,可能会降低心梗和中风风险。但也有研究显示,睡午觉可以降低心血管风险。一项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研究的新分析提示,对于中老年女士来说,白天小睡,肥胖风险高。而且,白天小睡的时间越长,肥胖风险越高。孕妇吸氧,不能改善胎儿缺氧!JAMA子刊研究
出生时缺氧的婴儿有脑损伤的危险,可能导致发育迟缓、脑瘫甚至死亡。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大多数临产女性都要对婴儿的心率进行连续监测,如果心率不正常提示缺氧,就要吸氧,美国妇产科学会也一直推荐妊娠女性吸氧来治疗胎儿心率异常。近日,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者对16项已发表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临产女性吸氧没有任何益处。吸氧女性所生的婴儿健康状况没有改善。我国2/3居民心血管健康状况有待改善!中国7万居民分析
美国心脏协会(AHA)发布的“生命八要素”包括不吸烟、体重正常、规律运动、健康饮食、血压、血脂和血糖正常、健康睡眠8项心血管健康指标。根据这8个要素进行评分,80~100分表明心血管健康程度高,50~79分为中等,0~49分则为程度低。阜外樊晓寒教授团队研究首次证实,我国原创左束支区域起搏在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中安全有效
在人工心脏起搏领域,目前越来越接近生理性起搏。希氏束起搏是目前最为生理的起搏方式,但其存在起搏阈值偏高、感知欠佳、部分患者的起搏成功率略低等缺点。2015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伟剑教授在个案报道中首次提出左束支区域起搏这种新的起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