翘二郎腿(说话,后背无支撑,血压都会测不准)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据统计,目前我国约有高血压患者2.45亿,高血压知晓率和控制率均较低。 在高血压防控过程中,血压的准确测量是基础。但在实际情况中,很多情况可导致血压测量不准,从而导致高血压的患病率和控制率不准确。 近期,《临床高血压杂志》发表文章指出,大多数情况下,不正确的血压测量方法会导致血压测量值高于实际水平,且对收缩压的影响大于舒张压。 例如,在寒冷环境下,血压可升高5~23/4~23 mmHg; 休息不充分时,血压可升高4.2~11.6/1.8~4.3 mmHg; 量血压时如翘二郎腿,血压会升高2.5~14.9/1.4~10.8 mmHg; 量血压时后背或上臂没有支撑时,血压分别会升高0/6.5 mmHg和4.9/2.7~4.8 mmHg; 量血压时如果说话,血压会升高4~19/5~14.3 mmHg; 如果袖带放气速度太快,收缩压会降低9~2 mmHg,而舒张压会升高2.1~6.3 mmHg; 量血压时上臂放置的位置如果低于心脏水平,血压会升高3.7~23/2.8~12 mmHg。 一项在中国农村开展的调查研究显示,每隔一周测量一次血压,三次血压偏差为10/5 mmHg时,高血压患病率(22.1% vs 53.4%)和控制率(21.2% vs 3.6%)就会发生明显变化。 国外的模型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人群收缩压升高5 mmHg,高血压患病率会升高26%~43%,收缩压下降5 mmHg,高血压患病率会降低21%~30%。 人群舒张压升高5 mmHg,高血压患病率会升高73%~100%,舒张压下降5 mmHg,高血压患病率会降低47%~62%。 临床研究同样表明,在基层诊所,真是血压平均比标准血压测量值高6.2/3.9 mmHg时,就会有57%的人误诊为高血压。 因此,作者呼吁,各个相关学术组织应积极促进临床和社区常规使用准确、有效的电子血压测量仪,采用适合上臂大小的袖带进行测量。医务人员应通过学习取得相关证书,并每年进行培训和再培训,以确保血压的准确测量。 近期,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自动无创袖带血压测量仪器的技术规范。 来源:[1]胡盛寿,高润霖,刘力生,等.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概要. 中国循环杂志, 2019, 34: 209-220.[2]The impact of small to moderate inaccuracies in assessing blood pressure on hypertension prevalence and control rates. J Clin Hypertens, First published: 02 June 2020[3]Fan WG, Xie F, Wan YR, et al. The impact of changes in population blood pressure on hypertension prevalence and control in China. J Clin Hypertens. 2020; 22(2):150‐156.[4] WHO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automated non‐invasive blood pressure measuring devices with cuff. Geneva, Switzerland.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20:1–72.
脖子粗,代谢综合征风险高
代谢综合征是指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腹部肥胖、高血脂和高血压。据估计,全世界大约四分之一的人口患有代谢综合征,并且心脏病发作或中风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的三倍。根据2019年亚太心脏病学会(APSC)的研究结果,除了腰围,颈围同样是代谢综合征的的预测指标。测量颈围是识别代谢综合征的简单、快速的方法。白天小睡,或有益于大脑!
一项基于英国生物数据库的孟德尔随机化研究表明,每天白天小睡一会儿,可能有助于维持大脑健康。该研究发现,有白天小睡习惯的人,总脑容量更大,比没有小睡习惯的人增加了15.8cm3,但海马体积、反应时间、视觉记忆(与认知有关)无明显变化。作者指出,有Meta分析显示,健康人在35岁后脑容量开始稳定缩小,大约每年缩小0.2%,至60岁时每年缩小0.5%,60岁以后每年缩小0.5%以上。JAMA子刊百万亚洲糖尿病分析:亚洲患者早死风险较高,中国农村尤甚,需严格管理
4月19日,JAMA子刊在线发表了一项覆盖亚洲22项前瞻性队列研究、100多万受试者的汇总分析结果,发现亚洲2型糖尿病患者的死亡风险高,较无糖尿病人群增加89%。研究指出,中国有1.1亿糖尿病患者,其死亡风险是无糖尿病者的两倍。中国农村,糖尿病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1.6倍。《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糖尿病患者中心血管病死亡风险的增加尤为突出,且农村高于城市。【ESC2016】DANISH研究:>68岁非缺血性收缩性心衰患者植入ICD并无生存获益
在ESC2016上,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医院LarsKober教授报告的DANISH研究显示,对于非缺血性收缩性心衰患者,植入ICD虽然降低了猝死风险,但并不能改善生存率。该研究相关论文也同期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