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每天至少应进行1小时中高强度运动(2020中国青少年儿童运动专家共识)
据研究报道,我国仅22%的学生每天至少进行1小时运动,而且运动参与率呈下降趋势。 85.8%的学生每天久坐不动2小时以上,导致体能下降,根据国家体能标准,仅三成学生达到优秀或良好级别;运动量达标的学生仅有15%~34%。 我国青少年儿童在运动量和体能达标率低的同时,在校外普遍存在久坐不动的现象,再加上热量摄入超标,导致肥胖盛行。 2016~2017年数据显示,我国35%~37%的儿童青少年每天看电子屏幕的时间超过2小时。 1995~2014年数据显示,我国大约两成青少年儿童超重或肥胖,估计至2030年将增至28%,即4950万名青少年儿童会超重或肥胖。 鉴于此,健康中国2030计划提出,至2022年和2030年,中国青少年体能优秀率要分别达到50%和60%。 六一儿童节前夕,上海体育学院陈佩杰等联合国内外多名专家又发表了2020中国青少年儿童运动和健康专家共识声明,围绕十个主题进行了阐述。 总体上,专家组建议,青少年儿童每天至少进行1小时中高强度运动,每天娱乐和校外看屏幕时间不能超过2小时,上学期间也要鼓励多运动。 1、总体健康 每天平均至少进行1小时中等强度运动可促进青少年儿童的总体健康,久坐不动或仅参与轻度运动会导致多方面的不良健康问题。 儿童期保持高水平的运动和较好的心肺适能可能在保护未来身体健康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心肺适能和健康 青少年儿童参与中高强度运动可促进心脏代谢健康,心肺适能较好的青少年儿童心血管风险较低。 用中高强度运动替代久坐不动或轻度运动,出现心脏代谢危险因素的风险较低。 超重和肥胖的青少年儿童能从运动干预中获益,其心脏代谢和血管健康、心肺适能、运动技能均会获得改善。 3、肌肉骨骼适能和健康 每周至少3天参与跳越、负重、阻抗运动、球类运动等中高强度运动,对骨密度有中等改善作用。 肌肉适能较好的青少年儿童未来身体更健康。 4、大脑、认知功能和学习成绩 积极运动和保持身体健康可改善大脑结构和功能,有助于提高体能和学习成绩。周末和上学期间参与中高强度运动均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 5、超重和肥胖 关于运动与超重或肥胖之间的相关性,目前研究结果并不一致。目前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基于学校或社区的运动干预可有效预防肥胖。 对于超重或肥胖青少年儿童,运动干预可降低体重、体重指数、脂肪质量,减轻腹型肥胖,同时提高心脏代谢和血管健康以及心肺适能。 规律参与足球等传统运动,可能也能改善肥胖儿童的身体组分,减少代谢并发症,也可能适合作为预防儿童肥胖的一种措施。 6、身心健康 运动可改善青少年儿童的精神健康。 7、个人感知和其他人的影响 感知能力、自我效能感更强以及参与运动、体育锻炼或娱乐活动的途径多的青少年儿童,参与运动的可能性就较高。 同龄人、朋友和父母鼓励和带头行动,可激励青少年儿童积极参与运动。 父母减少看屏幕等久坐不动行为,孩子可能也会减少看屏幕时间。 来自中国的证据显示,各种形式的父母支持,包括鼓励、陪伴、经济支持、一起参与、起模范带头作用,有助于孩子保持高水平的运动。 8、环境因素影响 社会经济状态(收入和教育)、自然环境(空气和水)、人工环境(社区、公园和娱乐设施、绿地、安全性、运动设施可及性和介导连续性)可影响运动水平。 学校对运动的支持对于促进青少年儿童参与中高强度运动很重要。 9、促进运动的干预措施 基于学校、家庭或社区的干预措施可促进青少年儿童参与运动。 来自中国的初步证据表明,由政策导向的、多方面的学校运动干预策略可能有助于增强儿童运动和预防肥胖。 10、运动损伤风险 参与体育运动、非组织性运动和高风险运动(例如冰球)时,受伤风险较高。总体上,随着运动量增加,受伤的可能性增高。 专家组指出,该共识声明采用的证据主要来源于国际研究,且是基于专家的最佳判断,并非综合量化分析。 而且,该专家共识仅适用于健康中国学龄期青少年儿童。 专家组还表示,虽然这是一个关于运动的共识,但必须强调健康饮食的重要性,平衡饮食行为和运动生活方式对于孩子健康成长、终生健康和肥胖预防至关重要。 对于成人,目前的推荐是:每周进行至少150 min 中等强度或至少75 min高强度有氧身体活动,或相当量的两种强度活动的组合。 来源:[1]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in Chines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Expert Consensus Statement (2020). Br J Sports Med, 2020 May29.[2]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指南. 中国循环杂志, 2020, 35: 209-230.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China PEACE研究称,我国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发展迅速,穿刺部位出血大幅下降
近期,ChinaPEACE研究协作组公布了ChinaPEACE回顾性CathPCI研究的最新成果。研究者发现,2006~2011年间,我国城市医院行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迅猛增加,5年内接受经桡动脉PCI的患者数增7倍,患者在临床特征和治疗模式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痛风发作后,要警惕心梗或卒中!6万例痛风患者分析
有证据表明,痛风和心脏病的发病机制上均涉及炎症,痛风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较高。英国一项新的研究提示,痛风发作后的4个月内急性心梗或脑卒中风险尤其高。该研究发现,痛风发作后的2个月内,急性心梗或脑卒中的增加1倍,3~4个月内风险增加57%。但超过四个月,未发现风险增加。研究者分析了6.3万例痛风患者的数据,近10500例患者在痛风后发生了急性心梗或脑卒中。杨进刚阜外2023-09-29 09:21:47
0000多数老年人收缩压可安全降至130以下!阜外医院蔡军等述评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管理越来越重要。阜外医院蔡军等发表专家述评文章指出,老年高血压患者强化降压有利于改善心血管预后。作者指出,大多数老年患者收缩压降至<130mmHg是安全的。有学者认为,低血压可能会影响重要器官的灌注,从而引发不良血管事件,尤其是患有动脉硬化的老年人。一些研究甚至观察到高龄患者(85岁以上)的血压与心血管事件之间存在负相关。阜外医院不用射线、不开刀已治疗400余例先心病
随着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的提高及器械的不断改进,大多数先心病可采用经皮介入治疗。但传统经皮介入技术一般在导管室内经放射线引导下完成,这潜在的放射线损伤无法避免。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单纯超声引导下经皮介入治疗先心病领域进行了探索。陆续有单中心的案例报道,尤其是随着三维超声心动图逐步应用于临床,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的经皮介入治疗优势凸显。本刊主编高润霖院士在Lancet发表文章:可吸收支架安全性和有效性不劣于药物洗脱支架
近日,本刊主编、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高润霖院士与美国、英国、日本学者在Lancet杂志发表文章,报告了ABSORB-Japan、ABSORB-China、ABSORBⅡ和ABSORBⅢ四项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