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人寿命延长贡献最大的因素揭晓(中国疾病负担研究)
注:箭头表示1990年至2016年预期寿命趋势的两个重要节点,即2002年和2007年
研究者表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影响逐渐显现,慢性病在老年人群中很常见,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肿瘤等非传染性疾病是延长寿命的主要障碍。
女性预期寿命的增加主要是由非传染性疾病(2.65岁,72.9%)死亡下降所致,明显高于男性(1.43岁,56.0%)。
然而,2002~2007年和2007~2016年期间,婴儿死亡率降低对预期寿命的影响减弱。
[2]曾新颖,齐金蕾,殷鹏,等.1990~2016年中国及省级行政区疾病负担报告.中国循环杂志,2018,33:1147-1158.
注:A=传染性疾病、母婴传播疾病、新生儿疾病和营养性疾病(CMNNs);B=非传染性疾病和C=伤害。A1=艾滋病毒/艾滋病和结核病;A2=腹泻、下呼吸道和其他常见传染病;A3=热带疾病和疟疾;A4=母婴传播疾病;A5=新生儿疾病;A6=营养缺乏;A7=其他传染病、母婴传播疾病、新生儿疾病和营养疾病;B1=肿瘤;B2=心血管疾病;B3=慢性呼吸系统疾病;B4=肝硬化和其他慢性肝病;B5=消化系统疾病;B6=神经系统疾病;B7=精神和物质使用障碍;B8=糖尿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血液和内分泌疾病;B9=肌肉骨骼疾病;B10=其他非传染性疾病;C1=自然力,冲突和恐怖主义、处决和警察冲突;C2=自残和人际暴力;C3=交通伤害;C4=意外伤害
心血管病对女性预期寿命的贡献自2007年以来明显增加,女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预期寿命显著提高了1.17岁,其中老年人贡献最多(0.77岁,21.30%)。
近期,一项研究估计,2016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6.3岁,比1990年增长9.44岁。
自2007年以来,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对男性和女性的预期寿命以及肿瘤对男性预期寿命的影响都有所下降。
从1990年到2016年,中国人预期寿命逐年增长,2002年和2007年是两个重要的节点(图1)。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来源:
青年(15~49岁)和中年(50~64岁)的贡献相对稳定,分别占15%~20%。
预期寿命是一种综合性的人口健康评价方法。
图1 1990-2016年中国预期寿命的时间模式
2002年以后,老年人(>65岁)是预期寿命增加的主要人群,贡献率占37.43%。
研究发现,2002年前,婴儿死亡率显著下降人均预期寿命贡献最大;而2002年后主要是包括心血管疾病的非传染性疾病死亡下降贡献最大。
该研究中,1990~2016年中国的死亡率估来源于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中国的两个主要数据来源是来自中国疾病监测点系统的监测数据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集的生命登记数据。
从2002年开始,人群预期寿命快速增长主要是非传染性疾病死亡下降,心血管疾病(0.67岁)、慢性呼吸系统疾病(0.54岁)和肿瘤(0.39岁)是最主要原因。
从1990年到2002年,婴儿死亡率显著下降,平均寿命提高了1.27岁,贡献率35.39%,尤其是婴儿腹泻、下呼吸道和其他常见传染病贡献最大(1.00岁,贡献率占27.79%)。
[1]Hai Chen, et al. Patterns and changes in life expectancy in China, 1990-2016. PLoS One. 2020, 15(4): e0231007.
图 不同原因对预期寿命做出贡献
从1990年到2002年,预期寿命每年显著增加0.31岁。从2002~2007年,每年增长0.58岁,随后增长减速(0.33岁/年),2016年国人预期寿命达76.3岁。
2016年ACC/AHA/HFSA心衰指南更新:LCZ696走红
在201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上,随着PARADIGM-HF研究的公布,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LCZ696一炮而红。时过两年,ACC/AHA/HFSA最近更新了2013版心力衰竭管理指南,更新的主要目的就是推出LCZ696。以下是其中更新要点:代盐降压,低肾素者降幅更大!大连姜一农等研究
此前已有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使用低钠代盐,可有效降低血压。2021年12月29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姜一农等发表的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在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中,长期使用低钠代盐可有效降低诊室收缩压、家庭自测收缩压和舒张压。该研究还发现,基线的血浆肾素水平可能是预测限盐后血压应答情况的一个标志物。中国慢病研究:国人11%入睡困难,2%因睡眠不佳白天不清醒
中国慢病研究显示,国人有11%有入睡困难的毛病。有2%的人每周至少有3天因睡眠不佳在白天难于保持清醒的头脑;还有10%的人每周至少有3天早上很早醒来就再也睡不着了。考虑到中国的人口巨大,这也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以往研究已经证实,睡眠质量差与全因死亡、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和精神障碍等都有密切的关系。研究入选了我国10个地区30~79岁成年人,发现国人的平均睡眠时长(包括午睡)为7.4h。杨进刚阜外2023-08-09 08:27:070000阜外研究称,房颤心衰患者有肥胖悖论现象,无心衰的房颤患者没有
阜外医院冯广迅和杨艳敏等研究发现,伴有心衰的房颤患者死亡风险高于不伴心衰的房颤患者,而且两者预测死亡的危险因素也不同。研究中有65%的心衰房颤患者为持续性房颤,1年死亡率为19.1%;而无心衰的房颤患者仅36%为持续性房颤,1年死亡率11.0%。多因素校正后,研究发现,对于没有心衰的房颤患者,心率和合并慢阻肺可预测死亡。【ESC 2016】刘文玲介绍遗传性心律失常处理亮点:基因治疗和基因检测带来希望
2016ESC大会上就遗传性心律失常设立了2个论坛,该领域的著名专家Schwartz,J.Brugada,Priori等做了精彩演讲。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文玲教授介绍了ESC2016年离子通道病的处理方面的亮点。1无症状LQT:高危患者提倡预防性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