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三尖瓣置换术经验(早期疗效较满意,围手术期管理至关重要)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心外科张杰等人报告,该院三尖瓣置换术后早期死亡率为7.3%,相对满意。 研究人员回顾和总结该院2007 年1 月至2015 年12 月96 例成人(≥ 18 岁)患者三尖瓣置换术后临床资料后发现,三尖瓣置换术后早期死亡7 例(7.3%),其中死于低心排综合征4 例,肺部感染导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2 例,心室颤动1 例。 研究者指出,三尖瓣置换术约占心脏瓣膜手术的2%,手术风险较高,目前临床报道术后早期死亡率高达10.0%~24.5%。 该研究中三尖瓣置换术后早期死亡率较低,可能与三方面的原因有关: (1)近年来心血管外科围术期管理、术中心肌保护与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 (2)本研究中二次手术患者比例(24.0%)相对较低且部分患者为二尖瓣闭式分离术后。 (3)本研究中三尖瓣病变以风湿性为主,患者的平均年龄仅为(46.5±9.3)岁,而在其它研究中患者平均年龄往往大于50 岁甚至60 岁,多项研究均指出年龄为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 该研究中,三尖瓣置换术后随访成功64 例(71.9%)患者,平均随访45.3个月期间,5 例(7.8%)患者死亡,包括反复发生的心力衰竭3 例,二次手术后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1 例,脑出血1 例。 Kaplan-Meier方法估算结果显示,三尖瓣置换术后2 年、4 年及8 年生存率分别为90.5%、87.4%、81.5%。 该研究还显示,29 例(30.2%)患者发生围术期机械通气时间延长。进一步分析发现,术前存在腹水、二次手术、体外循环时间≥ 120 min 是三尖瓣置换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相关危险因素。 研究者建议,对于可能需要行三尖瓣置换术的患者,术前积极行强心、利尿及营养心肌治疗,尽量改善心功能和外周组织情况,术中加强麻醉、体外循环与外科医师之间的协作,维持呼吸循环的稳定尽量缩短体外循环时间,有助于提高早期拔除气管插管,减少机械通气时间,改善三尖瓣置换术后患者的预后。 该研究纳入的患者平均年龄46.5岁,其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66 例(68.8%)。 来源:朱喜亮,有远兵,张杰,等. 三尖瓣置换术后早期与远期临床效果及影响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分析. 中国循环杂志, 2019, 34: 708-712.
简单甲状腺指标,可预测老年ACS死亡风险!阜外医院党爱民等研究
既往研究提示,甲状腺激素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严重程度。阜外医院党爱民等与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袁晓鹏等发表的一项研究进一步发现,游离T4/游离T3(FT4/FT3)与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院内预后有关。芬兰研究:中年男士多吃蛋白增加心力衰竭风险
心衰,这种病很常见,但并不好治,5年生存率堪比癌症。据美国心脏协会(AHA)估算,≥40岁的美国人中,每5个人就有1个会发生心衰。怎么预防?饮食是影响健康的重要一环。之前有研究显示,进食高蛋白食物,尤其是动物来源的蛋白,会增加2型糖尿病,甚至死亡风险。而近期一项芬兰研究则显示,中年男吃得蛋白多,会增加心衰风险。北京心梗住院率迅猛增加:6年增长31.2%,<55岁男士尤甚
北京安贞医院赵冬和刘静教授等对2007-2012年北京7万多例急性心梗患者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这6年内,北京年龄标化心梗住院率升高了31.2%,从55.8/10万人增至73.3/10万人。北京心梗患者的年轻化趋势明显,<55岁男士增加了45.8%,从42.2/10万增加至61.5/10万。心梗患者的年龄标化住院病死率从11.2%降至8.6%。杨进刚阜外2023-07-30 17:37:05
000017%国人因四大慢病过早死亡!2019世界卫生统计报告
近期,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2019世界卫生统计报告》(WorldHealthStatistics2019)。中国数据如下:中国数据预期寿命合计(2016年)76.4岁男士(2016年)75岁女士(2016年)77.9岁健康预期寿命(2016年)68.7岁人均卫生支出(2016年)398美元卫生支出占GDP比例(2016年)5.0%杨进刚阜外2023-09-04 13:36:55
0000阜外医院吴永健等报告10例经颈动脉瓣膜置入经验:颈动脉可作为首选备用入路
阜外医院张文佳和吴永健等发表研究称,严重外周血管病变不能经股动脉行TAVI患者,经颈动脉入路手术是安全可行的,经颈动脉入路手术未增加手术入路相关并发症风险。研究者总结了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在阜外医院接受经颈动脉入路行TAVI治疗患者共计10例的介入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