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人中招!这些虫子比蚊子更应该预防,严重时可致死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个年轻人发帖,说自己晚上在湖边散步。回到家发现自己腿上布满了红点,感觉像是被蚊子咬的,但不知道为啥被咬时自己丝毫没有知觉。


碰巧的是,就在几天另一位网友也曾发帖,说自己在等车时不知道被什么东西咬了。虽然过去了好几天,但还是很痒。

从这两位网友腿上的症状来看,很多人第一反应应该是被蚊子咬的。但今天Dr.X想告诉大家,这还真不是蚊子干的!
事实上,蚊子比较笨,除了名声响亮、数量庞大之外,真的就没啥特点了。也正是因为蚊子名声响亮,就导致人们对它格外防范。
这么高的防范级别,对于体型“庞大”,大老远就会发出异响的蚊子来说,真的很难找到突破口。
上面咬伤人的虫子,俗称“小咬”,学名叫做“蠓”,一般体长为1-4mm,所以比芝麻还小。

蠓虫基本上都是黑色或者褐色,且几乎看不到翅膀,这也使得它们的行动十分隐秘,夏季的公园里十分多!
如果你夏季去公园散步,遇到那些追着人嗡嗡叫的小飞虫,很大可能就是蠓虫。

吸血蠓作为一种完全变态昆虫,有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速度极快且没有规则,所以你别想着抓到它们。
被蠓虫咬后,身体会出现红斑或者红点,并且奇痒无比。这个时候你别想着抓,因为越抓就会越痒。
如果你实在忍不住挠破了伤口,就很有可能因为感染出现大面积红肿,并在中心部位出现水泡。症状严重时,可能会发展成血管性水肿、全身性风团或者大片瘀斑。
被蠓虫叮咬后,症状和蚊子叮咬很是相似,这也导致很多人误以为自己是被蚊子咬的。但蠓虫叮咬后,症状明显更加严重!

? 蠓虫叮咬后出现的斑块较大,且是大量出现。所以,身体上如果突然出现大面积的“蚊子包”,就很有可能是蠓虫干的。
? 蠓虫叮咬后的水肿十分明显,且可能伴随着发炎和水泡等症状。
? 蠓虫叮咬后比蚊子叮咬更痒,且花露水和风油精基本没太大作用。
? 红肿症状基本会持续好几天,且更难愈合。
? 症状消散后,可能会产生黑斑,并且要过一阵子才能恢复正常。
首先用肥皂水外搽,如果不小心弄破了水泡,要用碘伏擦拭干净;如果瘙痒伴随着疼痛,要咨询医生使用药物;如果出现其他症状,如高热、头痛、恶心和意识障碍等,一定要及时就医,就医时要和医生说明自己是被蠓虫咬的。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蠓虫飞到眼里去了,千万不要揉眼睛!这个时候揉眼睛就很有可能将虫子体内的绿脓杆菌等有害物质释放出来,引发更严重的后果。可以尝试用滴眼药水或者蒸馏水冲走虫子。
1.尽量不穿黑色衣服
蠓虫具有趋暗的习性,黑色和深色衣服自然成为它们攻击的首选。
2.少用香水
去公园等地少喷香水,蠓虫喜欢腐味和汗腥味,所以平时还是要注意个人卫生。

3.涂维生素B1药水
蠓虫很反感维生素B1的味道,所以可以用水兑维生素B1,喷在衣服和裸露的身体上。
1.蜱虫
4-10月是蜱虫活跃期,这种虫子很喜欢将头埋入我们的皮肤中吸血。和蠓虫不同的是,蜱虫携带病原体,所以被咬伤后会出现皮肤破溃和红斑,严重时会高烧不退,甚至是多器官衰竭与死亡。
和大人相比,孩子因为喜欢去草丛玩耍,所以更加容易被蜱虫盯上。

如何应对:不要在草地上久坐,如果发现身上莫名出现黑痣,要先判定是不是蜱虫。如果是蜱虫,不要生拉硬扯,用酒精涂抹后拿镊子取出。如果蜱虫钻入过深,请立即就医。
2.恙虫
在被恙虫咬后,我们的皮肤会产生焦痂。在潜伏期首先会出现发热,而后是眼睛红肿,随后四肢麻痹、恶心和嗜睡。这个潜伏期是4-21天,所以如果先后出现类似症状,一定要警惕!不及时治疗,严重时可引发多器官衰竭死亡。

如何应对:依然是不在草地上久坐,且身上如果无缘无故出现焦痂并伴随发热,要赶紧就医。
3.红火蚁
在被红火蚁蜇伤后,会出现像灼伤一般的水泡并且有强烈的疼痛感。如果对毒液中的毒蛋白过敏,可能会引起过敏性休克和死亡。

如何应对:被蜇伤后,立即用盐水清洗蜇伤处,如果出现过敏,要立即就医。
4.螨虫
夏季由于潮湿,螨虫很容易滋生。在螨虫叮咬后,身上会出现大大小小的丘疹和斑疹。

如何应对:床上用品要定期更换,家庭环境要保持干燥。叮咬后,可以服用可抗组胺药。
5.隐翅虫
如何隐翅虫仅仅是在皮肤表面,是没有大问题的,这个时候切勿不要拍打。一旦拍打,就很有可能将毒素沾在皮肤上,进而感染发炎。

如何应对:发现皮肤上有隐翅虫,一定要将其弹走。如果被咬,依然可以服用抗组胺药。
夏季,是各种虫子大量繁殖的季节。面对蚊虫叮咬,千万不要大意。不要以为所有虫子都像蚊子那样,咬一下就咬一下,很多虫子叮咬后足以致命。
所以预防是重中之重,被叮咬或者蜇伤后,一定要正确应对。发现症状不对劲,就赶紧去医院。

含糖饮料,增心血管风险!近30万人随访15年研究
一项对中国台湾近30万名20~39岁年轻人随访15年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年轻人如果平均每天喝≥2份含糖饮料,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50%,没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年轻人心血管死亡风险更高,约增加1.5倍。研究者指出,在年轻人中,含糖饮料摄入量与心血管死亡风险之间呈剂量反应关系,即摄入越多,心血管死亡风险越高。因此,为了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年轻人要少喝含糖饮料。杨进刚阜外2023-09-27 17:32:06
0000患癌后戒烟,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36%!韩国研究
《欧洲心脏杂志》上发表的一项韩国研究显示,与从不吸烟者相比,若确诊癌症后仍继续吸烟,心血管事件风险会增加86%,而戒烟能降低风险。研究人员从韩国国民健康数据库纳入30多万名从未发生过心肌梗死或中风的癌症患者。中位年龄为59岁,52%为女性。根据癌症诊断后吸烟习惯的改变,患者被分为四组:(1)从不吸烟;(2)戒烟,(3)4777人开始吸烟或复吸;(4)持续吸烟。杨进刚阜外2023-10-03 11:31:31
0000主动脉瓣狭窄选择外科,还是介入?美国瓣膜病指南
根据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多个随机临床试验的结果,2020年ACC/AHA心脏瓣膜病指南建议,在不同危险分层的患者中,TAVI可替代外科手术治疗主动脉瓣狭窄。杨进刚阜外2023-09-18 10:06:00
0000欧洲研究称:九成患者相信冠脉介入可延长寿命
冠脉介入治疗比较安全,严重并发症少见,但病情较重的患者也有死亡风险。一般来说,在介入前需要签知情同意。但欧洲一项研究结果发现,40%病人不理解术前医生说的手术相关信息,或术后想不起来医生的话。还有60%病人高估了介入的益处,认为放支架可治愈心脏病。超过三分之一的心脏科医生也有同样认为,患者不理解或不记得提供给他们的信息。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知多少?阜外医院2.6万例冠心病患者研究
我国成人冠心病患者中采用中国诊断标准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检出率有多高?治疗状况如何?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滕浩波、高岩等研究发现:每244例冠心病中可筛查出1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且不同年龄、地域及城乡间存在差异;合并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者,接受降脂药物治疗不到七成,且无1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达标。研究者指出,应该对我国冠心病患者进行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临床筛查,以尽早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