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生用薯片筒当抗疫神器(欧洲心脏杂志文章称听诊器不能丢)
听诊器可以动态了解肺炎的进展,而超声不能。在现实中,为了获得较高的超声诊断准确率,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对医生进行深入的培训。此外,社区医院或偏僻的乡村诊所医生对超声波医学的知识也不够。
第五,医生需要做一次全面的体检后作出初步诊断,而不是出示一份又冷又贵的体检单。使用昂贵的设备进行检查不适合对病人进行初步诊断或实时监测。
然而,作者指出,这种观点可能会误导医生弃用听诊器。原因是:首先,许多医务人员在疫情期间受到感染,因此他们不敢接近病人。同时,医务人员穿上防护服后使用常规听诊器也不实用;其次,超声设备不仅可以手持,还可以提供检测数据和成像。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其次,当今一些国家的超声医师和临床医生之间有专业化的趋势。如果把超声医生叫到床边,这可能会增加新冠病毒感染的风险。这种病毒也可能由超声医生携带到下一个病人身上。此外,疫情时期,不可能有足够多的超声医生来进行所需的检查。
正是听诊器作为一种诊断工具在病床边或戴在医生身上,才能在那个关键时刻挽救患者生命。此外,使用听诊器可能比使用超声设备更容易确定胃管是否在胃里。
有专家发表了一篇题为“COVID-19爆发:少用听诊器,多用超声”的观点论文。这没什么不对的。
此外,作者也提及一些新设备,比如非接触式听诊器,通过计算机直接采集和分析声音,可以使用蓝牙耳机,在穿防护服之前,耳塞可以插入耳朵,声音通过内置蓝牙鼓无线传输。
总之,疫情期间,听诊器不应弃用。
最后一个理由,但并非最不重要的是,手持式超声设备或超声袖珍设备价格昂贵,因此它们不会为每个社区医院或偏远乡村诊所的医生所拥有。然而,这些医生在防疫一线奋战,每天也面临着更高的感染风险。
乐事薯片桶筒卷上消毒的A4纸,写上“听诊器”三个字,每张新冠患者病床上放一个。这就是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武汉)胸心外科自制的听诊器。
而该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的抗疫学者提出了医生不能弃用听诊器的6点原因。

首先,听诊器不仅是诊断的工具,而且架起了医生与患者沟通的桥梁。听诊可以缩短医患之间的距离,从而更容易获得医患之间的信任,建立更好的医患关系。
第四,在临床紧急情况下,需要立即找到病因,而不是寻找超声设备。例如患者在使用呼吸机时突然被干燥的粘液阻塞。
近期欧洲心脏杂志刊登文章介绍,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自制听诊器,抗疫医务人员用来替代传统听诊器,并无一位感染新冠病毒。
莫斯比医疗和护理字典将体检定义为:“使用任何或所有检查、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觉技术对身体进行检查,以确定其健康状况。体检、病史和初步实验室检查构成诊断和制定治疗计划的依据。

来源:Jian Zhu, et al. Don’t throw the stethoscope away! The value of the stethoscope over ultrasound equipment during the COVID-19 outbreak is discussed by authors from China. European Heart Journal, ehaa343.
第三,听诊肺部以确定肺部是否感染是医生诊断的第一步。如果不先做详细的体格检查,依靠设备往往是不合适的,因为这可能导致误诊。
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是抗击疫情一线最大的军队医院,该医院学者在欧洲心脏杂志分享了他们自制的这个经济、有效的听诊器,并指出疫情期间,临床医生不能弃用听诊器。

在这次新冠病毒疫情期间,强调在患者气道管理过程中需要确保医务人员的安全。
心脏会说话:冻僵后,心电图会出现这个图形
Osborn波于1938年在一位意外冻伤患者心电图记录中首次被发现,1953年Osborn在美国生理学杂志发表论文,称其为“电流损伤波”。江苏省徐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陈超峰在临床工作中就遇到一位也是由于冻僵而出现Osborn波的患者。杨进刚阜外2023-08-08 16:21:41
0000运动少、高血压和低学历是我国痴呆三大原因!中国25万人分析
中国是世界上痴呆人数最多的国家,痴呆人数从1990年的368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919万人。根据中国疾病负担报告,作为痴呆的最重要分型,阿尔兹海默症死亡增幅62.4%。近期,一项研究提示,运动少、高血压和低学历是我国老年痴呆的三大原因。研究还显示,55%的痴呆可归因于中年肥胖、缺乏运动、吸烟、低学历、糖尿病、高血压和抑郁症七个危险因素。在2010年,这些危险因素导致超过500万人痴呆。睡眠质量差,更要多运动!英国研究
近日一项在38万余中年人中进行的英国研究给经常睡不好的人带来了好消息:每周体力活动水平达标以及高于推荐的活动量,有助于抵消睡不好带来的健康危害。研究显示,睡眠质量差的人,全因死亡、心血管病罹患风险包括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均增高。与经常规律运动且睡眠好的人相比,平时缺乏中-强度体力活动且睡眠质量差的人,心血管病死亡风险增加67%,癌症风险增加45%。【东方会•华人国际论坛】陈淮沁:早期支架内血栓死亡率20.3%
支架内血栓常让人担心,因为可以导致20%~40%的患者死亡,50%~70%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新加坡国立大学心脏中心的陈淮沁教授在东方会·华人国际论坛上就防治支架内血栓进行了阐述。陈淮沁教授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危险长期存在陈淮沁介绍说,多项研究表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危险长期存在。杨进刚阜外2023-07-27 11:45:21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