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呼噜声音越大(甘油三酯越高,阜外医院赵连成等超1,4万国人分析)
据报道,全球每天大约有3000人因打鼾而死亡。研究表明,打鼾有心血管病密切相关。 阜外医院赵连成教授等人联合北京大学临床医学研究所武阳丰教授开展的一项大规模横断面研究发现,对于我国中年人群来说,夜晚熟睡时呼噜打得越频繁,鼾声越大,甘油三酯水平升高的风险就越高。 研究者指出,打鼾可能是高甘油三酯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经常打鼾者应密切关注自身的甘油三酯水平,以实现对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早期预防。 该研究团队还发现,如果将甘油三酯从低到高分成四组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发生率依次为4.09%、5.37%、6.68%和10.68%,呈明显上升趋势。校正后,最高组与最低组相比,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发病风险增加40%。 该研究显示,在我国35~59 岁的人群中,每周打鼾6~7次、3~5次、≤2次的人中,甘油三酯水平升高的比例分别为37.1%、35.4%、28.4%,而不打鼾的人中甘油三酯升高的比例仅21.3%。 研究者还发现,打鼾声音越大,平均甘油三酯水平越来越高,甘油三酯水平升高的比例也呈明显增加趋势。 校正后,与不打鼾者相比,每周打鼾6~7次、3~5次、≤2次的人甘油三酯水平升高的风险分别增加93%、84%、37%。 进一步校正体重指数后,打鼾与高甘油三酯血症之间的关系有所减弱,但仍有显著关联。 与不打鼾的人相比,每周打鼾6~7次、3~5次、≤2次的人甘油三酯水平升高的风险仍然分别增加32%、34%、12%。 校正上述多个因素的分析显示,鼾声大小与甘油三酯水平升高风险呈显著正相关。 与不打鼾的人相比,轻度打鼾(比呼吸音重或与说话声音大小差不多)、中度打鼾(比说话声音大)、重度打鼾(隔着关闭的门也可以听到)的人甘油三酯水平升高的风险分别增加34%、13%、21%。 作者指出,打鼾可引起的慢性间歇性缺氧刺激,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糖异生等,导致甘油三酯合成增加。 该研究利用1998 年“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多中心协作研究”对我国不同地区15 组人群样本的横断面调查资料进行分析。 研究者从每组人群中整群抽样约1 000 人,男女各半,年龄35~59 岁。最终14 175 人纳入分析,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患病率为25.5%。 轻度打鼾的定义是比呼吸音重或与说话声音大小差不多,中度打鼾的定义是比说话声音大,重度打鼾则为隔着关闭的门也可以听到。 来源:[1] 夏艳杰,周龙,李莹,等. 打鼾与高甘油三酯血症关系的横断面研究. 中国循环杂志, 2019, 34: 85-89.[2] 刘欢欢,吴勇,李莹,等. 血清甘油三酯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前瞻性研究. 中国循环杂志, 2019, 34: 122-127.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吃富含纤维的食物可健脑
《免疫学前沿杂志》上发表的一项新动物实验显示,吃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花椰菜、坚果、燕麦、豆类和全麦面包可能通过触发具有抗炎特性的短链脂肪酸——丁酸盐的产生来延缓大脑衰老。研究者指出,小胶质细胞——大脑中一种主要的免疫细胞随着年龄增长变得异常活跃并发生慢性炎症。而小胶质细胞的炎症是老年人记忆和认知功能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他汀心血管病一级预防倒退?美国新声明
近日,美国预防服务工作小组(USPSTF)发表了一份应用他汀类药物进行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声明。该声明依据年龄和10年心血管病风险[根据汇总队列方程(PCE)预测]来判断是否应用他汀进行一级预防:对于伴有≥1个心血管病风险因素,且估算的10年心血管病风险≥10%的40~75岁人群,建议应用他汀进行一级预防(B级推荐);杨进刚阜外2023-09-29 16:00:13
0000全球男女平等榜单:中国总体优于日韩,但健康指数垫底
常言说得好“妇女能顶半边天”,这可能仅仅是一个口号而已。前不久China-PEACE研究发现,与<70岁的中国男士相比,同年龄的女士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院内死亡风险要高60%。不过这也是性别之差的一角而已,近日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5年全球性别平等报告》对全球男女平等状况做了大比拼,其中中国的性别健康平等指数得分垫底。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女婴和男婴出生比率下降,该指标全球最低。杨进刚阜外2023-07-28 15:56:16
0001胸外科年鉴研究称,无症状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应尽早期手术
根据在线发表在《胸外科年鉴》上的一项新研究,无症状的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可能会从早期瓣膜置换的积极策略中获益,预后优于保守治疗。研究人员发现,早期瓣膜置换两年后的生存率为92.5%,而保守治疗患者的生存率为83.9%。此外,保守治疗组患者在两年内死亡或接受手术的比率为43.9%。研究者指出,该研究中,1年保守治疗还算安全,但两年的数据表明,早期瓣膜置换有好处。工作时多活动无害,但高学历者除外!中国14万余名城市职工研究
休闲时间的身体活动可促进健康、延长寿命,但近年来一些研究发现,职业性的身体活动可能对身体有害,有学者称之为“身体活动悖论”。5月16日,一项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14万余名城市职工的新分析提示,总体上,职业性的身体活动与死亡风险无关,但对于教育程度较高以及平素规律进行休闲时间身体活动的职工来说,职业性的身体活动较多时,死亡风险会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