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手表发现房颤合理吗(欧洲心脏杂志文章称,无症状房颤筛查成本获益不明确)
9 未来研究动向是什么?
目前的证据并不表明筛查出的房颤患者具有相同的心血管风险或抗凝益处。
来源:Jones NR, et al. Screening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a call for evidence. Eur Heart J. 2020,41(10): 1075–1085. doi:10. 1093/ eurheartj/ehz834
临床上无症状的血管病变在房颤患者中似乎很常见,并且与房颤是阵发性的还是持续性无关。
卒中风险评分如CHA2DS2VASc,还没有被证实用于长时房颤诊断以帮助确定抗凝是否会有净效益。
1 目前有多少人有未确诊的房颤?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预计在未来30年内发病率将翻一番。心房颤动与卒中风险增加5倍相关,但抗凝治疗可将此风险降低约65%。房颤筛选是提高房颤检出率,通过早期抗凝降低缺血性卒中发病率的方法。
即使未来的研究证明房颤筛查在降低卒中率方面是有效的,也需要建立与其他改善抗凝处方的措施的成本效益比较。
8 筛查是降低房颤卒中风险的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吗?
5 高危人群的定向筛查是否有效?
近年来,一系列新技术出现,旨在提高房颤检测的准确性和速度,包括自动检测脉搏节律的血压监护仪、ECG监护仪以及无处不在的智能手机、手表。这些智能医疗设备的出现的普及或为房颤的筛查带来契机。
因此,作者认为,可能需要制定新的卒中风险分层评分,通过扩大筛查,确定房颤患者的房颤负担和心血管风险因素。
但是,无症状梗死和由此引起的血管病变是否解释了房颤和痴呆之间的联系尚不清楚。多种途径可能将二者联系起来,许多现有的证据来自于相对较小的横截面研究。
最近的估计表明,15%的房颤患者目前未确诊,其中75%的人可能需要抗凝治疗。
去年在ACC年会上公布的“苹果心脏研究”(Apple Heart Study)发现,苹果手表能捕捉到房颤。但目前指南不建议房颤筛查,理由是系统筛查的成本-获益不确定性。
作者基于目前的研究数据指出,与窦性心律相比,无症状房颤患者的卒中和死亡率风险增加了,但在普通人群中筛查出无症状性房颤的患者是否会出现相同程度的风险仍有待观察。
作者指出,无症状房颤的检出率取决于筛查的人群、设备和监测持续时间。
有关成本-效益、卒中和死亡率的大规模随机试验有助于填补这些证据缺口,并确定在房颤治疗中如何有效利用医疗资源。
随着房颤筛查技术的不断革新,未来的研究需要来回答一些关键问题,比如房颤负荷有多大,基于此确定中风风险的最佳风险分层工具。
目前的房颤患者管理仍不理想。考虑到已知的益处,在治疗有症状性房颤的高危患者方面可以加大力度。
另有研究表明,CHA2DS2VASc评分高的患者无论是否有房颤都有较高的卒中风险,并且一些窦性心律患者可能从抗凝中获益。
最近对房颤筛查的系统回顾发现,没有研究将筛查的危害与未筛查的危害进行了比较。
大约25%的房颤患者有阵发性房颤,而不是持续性房颤。
目前,房颤的诊断是基于对典型心律失常至少30s的检测。房颤负荷的风险分层不能应用于使用心电图诊断的患者。
6 什么是最好的筛选方法?
作者指出,这些设备做到了长时或更频繁的筛查,促使房颤检测率的增加,但尚未对这些设备进行对比试验。因此,它们的相对优点、准确性和在诊断中的作用尚不确定,需要进一步评估。
不可否认,筛查也存在一些潜在的危害。人群水平的筛查可能导致大量的假阳性结果,进而导致不必要的检查和过度抗凝。
近期,欧洲心脏病学杂志发表的专家文章或许能解答我们对于无症状房颤筛查的诸多疑问。
目前的研究不能确定筛查是否能改善与中风相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或全因死亡率。
7 房颤筛查对患者有什么危害?
因此,考虑到人口老龄化和全球痴呆症发病率的不断上升,作者认为,制定新的策略预防房颤患者的认知能力下降非常重要。
4 心房颤动与无症状血管性脑损伤和痴呆风险
单次心电图检查漏诊出无症状房颤,而持续心电图监测或植入心电设备科筛查到50%的无症状房颤。
房颤负荷指的是患者发生房颤的时间比例。作者指出,虽然风险预测工具(如CHA2DS2VASc)中没有包括房颤负荷,但房颤负荷似乎是预测中风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
2 无症状心房颤动患者的中风风险是多少?
3 什么样的房颤与显著的卒中风险相关?
对高危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筛查可能,可能会大大减少筛选人数。在目前针对高危患者的研究中,大约三分之一的患者发现了短暂的房颤,在这些研究中,植入的心脏设备或监护仪被用于高危人群的长期筛查(图3)。
如果将现有的指南应用于通过扩大筛查检测到的房颤,房颤负荷很低就会过度抗凝治疗,进而导致抗凝的出血风险大于降低中风风险。
在ASSERT研究中,无症状房颤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的患者与无房颤的患者相比,中风或血栓栓塞的风险显著增加(HR=3.24),但24小时以下无症状房颤的患者没有发现风险增加。
,
一项系统回顾发现,与阵发性房颤相比,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与更大的血栓栓塞风险和全因死亡率相关。
糖尿病患者易患冠心病,或缺维生素D!盛研究
常常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东一处病变,西一处病变,累及血管较多,为什么?近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牛铁生、陈洁等进行的研究对此提供了其中一个可能的答案:体内维生素D少了。该研究显示,体内维生素D少了,与2型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独立相关;维生素D越少,冠状动脉多处病变越多。抗炎,还降脂蛋白(a)!又一抗炎新药问世
近日发布的RESCUE2期临床试验表明,靶向白介素-6(IL-6)配体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ziltivekimab可谓作用多多,可降低动脉粥样高危患者多种炎症和血栓形成的生物标志物水平,C反应蛋白水平更是可降低92%,还降低了脂蛋白(a)。杨进刚阜外2023-09-16 09:52:41
0001欧美五大血脂指南大比拼,2016年欧洲指南完败?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指南。就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一级预防而言,当前的几部欧美指南哪一个更优?近日一项发表在AnnInternMed上的研究就比出了高下:201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动脉硬化学会(ESC/EAS)制定的指南未能让更广泛的人群使用他汀以预防心血管病,完败其他4部欧美指南。荷兰研究发现,心梗发作后常吃大鱼大肉会伤肾
据研究报道,发生过心肌梗死的人,肾功能下降的速度是普通人群的两倍。近期,一项来自荷兰的研究提示,心梗发作后如果吃高蛋白饮食,更容易导致肾功能下降。JAMA:不能控制体重,真的不能“把控”人生
发表在JAMA上的一项近12万人随访10余年的研究显示,到中年发福的人,要比体重稳定者其2型糖尿病、心血管病、肥胖相关癌症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死亡风险均增加。不能控制自己的体重,或许真的不能把控自己的人生。图1青年到中年增重对不同性别人群各种慢性病复合终点的影响(多因素校正后)杨进刚阜外2023-08-14 11:36:07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