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类降糖新药还有降压功效(北大人民医院纪立农等Meta分析称,通过减重而非降糖发挥此作用)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欢迎购买《中国循环杂志》指南增刊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9》!
《中国循环杂志》指南专刊,邀请来自国内各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对过去一年近 30 个重要指南进行了详尽解读,愿能为广大心血管医生带来新知识、新理念、新思维。点击查看内容
近期,由葛均波、霍勇、李勇教授等牵头中国心血管病学、内分泌学、肾脏病学和神经病学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发布了《改善心血管和肾脏结局的新型抗高血糖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建议》。 共识建议,糖代谢调整药物的选择上,应该优先选择对心血管和肾脏具有明确临床获益证据的药物,包括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和钠葡萄糖共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 近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教授等发表的一项Meta分析证实,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应用这两类新型降糖药物可显著降低血压。 而且,研究者发现,这两类降糖药物可能是通过减轻体重而非降低血糖来发挥降压作用的。 该Meta分析一共纳入184项相关研究,其中94项涉及SGLT2抑制剂(n=61 299),89项涉及GLP‐1受体激动剂(n=40 874),另外1项评估同时应用这两类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分析结果显示,GLP‐1受体激动剂和SGLT2抑制剂均可显著降低收缩压(降幅分别为2.856、4.331 mmHg)和舒张压(降幅分别为0.898、2.279 mmHg)。 在应用这两类新型降糖药物的患者中,糖化血红蛋白的降低与收缩压或舒张压的降低并不独立相关。 在应用GLP‐1受体激动剂的患者中,体重的减轻与收缩压和舒张压的降低呈正相关。 而在应用SGLT2抑制剂的患者中,体重的减轻与收缩压降低显著相关,但与舒张压降低无关。 来源:[1]高秀芳,李勇,葛均波,等. 改善心血管和肾脏结局的新型抗高血糖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建议. 中国循环杂志,2020, 35:231-238.「下载全文」[2]Effect of Hemoglobin A1c Reduction or Weight Reduction on Blood Pressure in 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 Agonist and 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2 Inhibitor Treatment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 Meta‐Analysis. J Am Heart Assoc, 2020, 9: e015323.
老年人要想记忆力好,就要多参加社交活动
岁数大了,记忆力不好了!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要保持良好的记忆力,我们可以这样做!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神经科专学家指出,55岁以上人群,要保持良好记忆,就要多参与社交活动以及新颖的认知活动。认知下降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这也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最初症状之一。记忆衰退的干预对于预防或延缓这些疾病至关重要。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专家共识的十大要点:四分之一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狭窄>50%
冠心病与颈动脉狭窄共患率不低,在冠脉病变患者中颈动脉狭窄>50%的发生率达25.4%;在颈动脉狭窄患者中冠心病患病率为13%~86%。为了能够促进临床实践更好地处理这两种疾病并存情况,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血管疾病高血压分会专家共识组近期发布了《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的处理策略专家共识》。以下为其中要点:有心血管病,该查“睡眠杀手”!美国心脏协会睡眠呼吸暂停声明
6月21日,美国心脏协会(AHA)发布了一份关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和心血管病的科学声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这种病,顾名思义睡眠期间因上呼吸道阻塞而发生呼吸中断反复发生,因之与心血管病密切相关,甚至会引起猝死,而被称为“睡眠杀手”。图1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心血管并发症相关研究显示,约34%的中年男性和17%的中年女性符合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诊断标准。杨进刚阜外2023-09-17 09:31:35
0000美国儿科学会发布指南,对于28天至18岁患者,输液应使用氯化钾葡萄糖等渗溶液
近期,美国儿科学会发布新的临床实践指南,建议大多数28天至18岁需要维持性静脉输液的患者,使用含有适当氯化钾和葡萄糖的等渗溶液。维持性静脉输液用于为患急性疾病的儿童提供关键的支持性治疗措施,低渗溶液一直是儿科输液的标准,但是这会导致低钠血症的高发病率,而静脉输注等渗溶液可降低低钠血症的风险。管好血糖,还能防癌!瑞典研究
发表在《柳叶刀》子刊的一项英国研究显示,癌症已成为2型糖尿病患者死亡主因之一。糖尿病患者怎么防癌?近日,瑞典哥德堡大学学者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减肥明显有助于预防癌症,但良好的血糖控制,防癌效果也不赖。糖尿病与肥胖都是多种癌症的风险因素,在某些癌症中,比如甲状腺癌、乳腺癌、肝癌、胆囊癌等,糖尿病带来的风险还甚于肥胖。对于肥胖患者,癌症风险在明显持久减肥后有所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