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尿后血压升高为哪般?阜外医院娄莹等Hypertension疑难病例报告
近期,阜外医院高血压病房娄莹和张慧敏等在Hypertension报告并讨论了两则奇怪的病例,两例患者均发生排尿后阵发血压升高。

临床资料
病例1
患者,女性,40岁,因“阵发性血压升高2年,加重2月”入院。
患者2年前起常于晨起排尿后出现头晕、心悸,严重时伴剧烈头痛、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持续约10余分钟自行好转,未监测血压。
2个月前上述症状明显加重,发作时自测血压最高200/120 mmHg,症状消失后自测血压可恢复至120/80 mmHg。既往史、个人史无特殊,父亲患高血压。
入院后患者仍反复发作排尿后血压升高,症状发作时抽取血儿茶酚胺(质谱法检测)四次,其中两次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高于正常值(表1),两次测24 h尿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均升高:分别为1550 μg/24 h、1567 μg/24 h(正常值:1~1464 μg/24 h);尿甲氧基肾上腺素正常:分别为97 μg/24 h和111 μg/24 h (正常值:0~394 μg/24 h)。
表1 病例1患者四次血儿茶酚胺检测结果

腹部 盆腔超声未见明显异常;盆腔增强CT示,膀胱后壁可见类圆形结节,大小约8.2 mm×10.5 mm,边界清晰,增强后强化明显,见图1。

注:红色箭头所指为类圆形结节
图1 病例1盆腔CT
初步诊断膀胱副神经节瘤,进一步行生长抑素受体显像及131I-MIBG检查进行确证,结果均为阴性,临床诊断:膀胱副神经节瘤。
给予口服酚苄明10 mg bid 1个月后,行膀胱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符合副神经节瘤(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见图2。
术后随访至今患者未再发作阵发高血压。

注:肿瘤细胞呈梭形,细胞中度异型,免疫组化CgA( ),Syn( ),CD56( ),S-100( ),Ki-67(<5% ),符合副神经节瘤(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
图2 病例1病理结果
病例2
患者,男性,50岁,因“阵发心悸10年,发现阵发性血压升高3月”入院。
患者自10年前起无诱因出现一过性黑曚伴全身乏力、心悸,持续约数分钟后好转,未重视。
3个月前心悸发作较前频繁,均于小便后1~2分钟出现,发作时自测血压200~250 /100~120 mmHg,平素上述症状不发作时自测血压120/80 mmHg左右,伴多汗。
血压升高时于曾外院检查血、尿儿茶酚胺均正常,卧立位醛固酮肾素结果正常,肾动脉超声及肾上腺CT未见异常。既往史、个人史无特殊,父亲患高血压。
入院后检查:患者晨起排尿后出现阵发血压升高伴心悸出汗,症状发作时四次检测血儿茶酚胺水平,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明显升高于正常上限2倍(表2),尿MNs(质谱法):尿变去甲肾上腺素8447.00 μg/24 h,尿变肾上腺素454.00 μg/24 h。
表2 病例2患者四次血儿茶酚胺检测结果

腹部超声示:腹腔内膀胱前方探及一大小约35 mm×20 mm等回声肿块,边界清,外形尚规整,周边可见血流信号环绕。
盆腔增强CT示:膀胱前壁外可见一占位病变,大小约35 mm×27 mm,形态欠规则,与膀胱壁分界欠清晰,增强扫描动脉期可见强化,周围可见多发细小动脉,见图3。

图3 病例2盆腔CT
131I-MIBG检查呈阳性:膀胱前方软组织MIBG摄取增高,副神经节瘤可能性大。生长抑素受体显像阴性。
给予口服酚苄明10 mg bid后加至15 mg bid服用1个月后,行膀胱肿物切除术,病理诊断符合副神经节瘤(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见图4。术后随访至今患者未再发作阵发高血压。

注:肿瘤细胞呈巢片状,其间可见丰富血管及纤维间隔,细胞圆形或卵圆形,嗜碱性,细胞核粗颗粒状;免疫组化结果:CgA( ),Syn( ),CD56( ),S-100( ),Ki-67(<5% )符合副神经节瘤(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
图4 病例2病理大体及镜下结果

讨论
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高血压人群发病率只有约0.6%,膀胱副神经节瘤更是罕见,这类患者大多数表现为与排尿相关的阵发性血压升高、伴头痛、心悸、出汗等临床表现,而症状缓解后血压可完全正常。
故对于有阵发性血压升高,尤其是排尿后出现相关症状的患者,需考虑膀胱副神经节瘤的可能,诊断需结合血尿儿茶酚胺及代谢产物(MNs)检测、超声、CT检查,必要时结合功能定位检查,实现早期识别、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从而降低嗜铬细胞瘤导致的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娄莹等曾在2018年9月在北京举办的第27届国际高血压学会科学会议上报告过这两则病例,并与与会的多位国际高血压领域的专家进行了深入探讨。
其中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的定性诊断
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PPGL)是分别起源于肾上腺髓质或肾上腺外交感神经链的肿瘤,肿瘤位于肾上腺称为嗜铬细胞瘤,位于肾上腺外则称为副神经节瘤。
PPGL合成和分泌大量儿茶酚胺(CA),如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及多巴胺(DA),引起患者血压升高等一系列临床症候群,并造成心、脑、肾等严重并发症。
CA及代谢产物的测定是 PPGL定性诊断的主要方法,包括测定血和尿NE、E、DA及其中间代谢产物甲氧基肾上腺素(MN)、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NMN) 和终末代谢产物香草扁桃酸(VMA)浓度。
MN及NMN(合称 MNs) 是E和NE的中间代谢产物,它们仅在肾上腺髓质和PPGL瘤体内代谢生成并且以高浓度水平持续存在,故是PPGL的特异性标记物。
而肿瘤分泌释放NE和E可为阵发性并且可被多种酶水解为其代谢产物,当NE和E的测定水平为正常时,而其MNs水平可升高,故检测MNs能明显提高PPGL的诊断敏感性及降低假阴性率。
这样就可以解释病例1阵发高血压发作时有“头痛、心悸、出汗”等典型的三联征,但检测4次血儿茶酚胺水平,只有2次NE和E水平略升高,而2次测尿NMN水平明显升高,同时考虑也与该患者肿瘤体积较小,分泌儿茶酚胺量相对少有关。
病例2肿瘤大小超过3 cm,分泌的儿茶酚胺量较多,故多次测血尿CA及代谢产物均明显升高。
2.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定位诊断
病例1膀胱超声未发现肿瘤,而CT提示肿瘤位于膀胱后壁;病例2膀胱超声及CT均提示膀胱前壁直径大于3 cm的肿瘤。
膀胱部位的副神经节瘤是相对罕见的肿瘤,如肿瘤位于膀胱后壁或肿瘤瘤体较小,则盆腔超声可能漏诊,而增强CT对胸、腹和盆腔组织有很好的空间分辨率,诊断敏感性高,可作为PPGL肿瘤定位的为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
3.功能定位检查在PPGL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生长抑素受体显像、间碘苄胍(MIBG)、18-F-FDG-PET-CT等功能定位检查对于判断PPGL肿瘤是否有转移并指导下一步治疗有一定临床价值,但上述检查方法对于不同部位肿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同。
病例1和2患者生长抑素受体显像均为阴性,考虑与生长抑素受体显像仅对头颈部肿瘤敏感性高有关,而病例1 MIBG显像也呈阴性,考虑与该患者肿瘤病灶较小(直径<2 cm),MIBG摄取量少有关。
来源:Lou Y, Fan L, Hou X, et al. Paroxysmal Hypertension Associated With Urination. Hypertension, 2019, 74(5):1068–1074.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欢迎购买《中国循环杂志》指南增刊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9》!
《中国循环杂志》指南专刊,邀请来自国内各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对过去一年近 30 个重要指南进行了详尽解读,愿能为广大心血管医生带来新知识、新理念、新思维。点击查看内容
尽快强化药物治疗,可改善急性心衰患者预后!STRONG-HF试验
在2022年美国心脏协会(AHA)年会上发布的STRONG-HF研究表明,急性心衰患者入院后迅速增加药物剂量,出院后6个月内死亡或因心衰再入院风险较低。研究随访90天结果显示,高强度治疗组心衰再入院或全因死亡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15%vs.23%),血压、心率、NYHA心功能分级和NT-proBNP水平也明显改善。剑桥大学研究称,经常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学的孩子不易长胖
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在《BMC公共卫生》杂志上的一项新的研究表明,经常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学的孩子比乘坐汽车或公共交通工具的孩子更不可能超重或肥胖。该研究纳入伦敦2000多名小学适龄儿童,研究人员发现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学是肥胖的一个强有力的预测因素,这一结果在不同的社区、种族和社会经济背景下是一致的。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国人口味仍较重,中年人是重灾区
近期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王惠军等研究显示,2015年国人口味虽较之前有所变清淡,但仍然较“重”,而且男性吃的盐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北方高于南方。研究显示,2015年国人平均膳食钠摄入量为3960.0mg/d,男性为4272.1mg/d,比女性高555.5mg/d。日本研究:6分钟步行距离可预测心脏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日本名古屋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的学者研究发现,6分钟步行距离可用于筛查心脏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高危人群。研究显示,那些发生术后认知障碍的患者的术前6分钟步行距离为400米,而未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者的术前6分钟步行距离为450米。研究者进一步分析得出,6钟步行距离和长ICU停留时间是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预测因素。术前6分钟步行距离每增加50米,则术后认知障碍发生风险降低20%。沈卫峰解读中国STEMI指南:溶栓成功的稳定患者也应转运行冠脉造影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沈卫峰教授对2015年中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进行了解析。心肌梗死分型仍使用第三版“心肌梗死全球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