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532

35岁明星突逝(认识猝死预警症状,关键时刻能救自己一命)

杨进刚阜外杨进刚阜外2023-08-30 16:00:540

因此,知晓心脏猝死的预警症状,就有救治的机会,这比普及心肺复苏还要重要。

普通大众,甚至专门培训过的人员也担心招惹是非而袖手旁观,这使心肺复苏被延迟。这是我国心脏性猝死防治工作中的软肋和薄弱环节,也是迫切需要改进的死角。

生存链主要包括第一目击者能迅速施救,包括呼叫急救人员、现场心肺复苏和使用生命的“灭火器”—体外自动除颤器(AED),急救人员到达后快速转运和医院内的高级心肺复苏。

目前大众对猝死的认识相对肤浅。有三分之一的猝死患者,生前无任何不适而从未就医,猝死是其首发临床事件。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猝死的高危行业和高危行为

因为猝死前或心梗的症状常被忽视,进行公众教育很有必要。最重要的症状是比较严重的胸痛或胸闷,伴有大汗。

其实逢年过节和足球比赛世界杯时,发生心梗猝死的也很多。

根据我们研究的结果,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因素主要是劳累,其次是过度的不良生活方式(比如夜间不睡觉打麻将等)、大量饮酒、情绪激动和天气骤变等。

生存链

估计我国每分钟将有 2 人发生心脏性猝死。又过了10余年,考虑到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和危险因素的流行,估计发生猝死的人数仍将持续增长。

认识猝死的预警症状,关键时刻能救自己一命

3、Narayan SM, Wang PJ, Daubert JP. New Concepts in Sudden Cardiac Arrest to Address an Intractable Epidemic: JACC State-of-the-Art Review. J Am Coll Cardiol, 2019, 73:70-88.

德国一项研究发现,四分之三的猝死者发作前有心绞痛或呼吸困难。还有研究发现,三分之二的心脏猝死发作前,心绞痛或呼吸困难持续时间可超过30分钟,甚至达1小时。

发达国家猝死救治成功率也仅13%

参考文献

胸痛的部位可能是前胸、后背、下颌、胸骨后、上腹部、剑突下、后背等部位,可以是持续性,也可能是间断性,性质可以是压榨性、烧灼样、憋闷,有时难以忍受,有濒死感或恐惧感。

1、胡盛寿,高润霖,刘力生,等.《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概要. 中国循环杂志,2019,34: 209-220.

5、伏蕊, 杨跃进, 许海燕等. 中国不同性别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症状及诱发因素的差异分析. 中国循环杂志, 2014;29:964-967.

谈到预防,就要知道猝死的高危人群,已经有心脏病的人,比如已经发生过心梗、心力衰竭和心肌病的人风险高。这些人猝死的发生率比一般人群增加 5~10 倍。

道德经云:“不知常,妄作凶”。其实一层意思就是说,要保持生活规律,打破规律就可能发生意外。

10多年前的资料表明,我国猝死的发生率约万分之四。以中国13 亿庞大人口进一步推算时,我国每年心脏性猝死的总人数为 54.4 万人,位居全球之首。

前一段时间,18岁清华学子在寝室突发心脏骤停,幸运的是,经过宿舍同学心肺复苏,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除颤、急救转运和北医三院的通力抢救,终于从死神手下逃脱,实际反映的就是救治的无缝连接。

心脏骤停后的救治是一个社会化救治过程,我们称之为生存链。

我国大中城市仅4.5%的旁观者实施心肺复苏,当然院外猝死生还者的比例也很低,不足1%。网络上也呼吁加强向公众普及心肺复苏,安装AED的呼声也比较高。

4、郭继鸿. 中国心脏性猝死现状与防治. 中国循环杂志, 2013, 28: 323-326.

对于普通人,其实是有几个高危的行业,比如医生、警察和名人等,这些人共同的特点就是生活不规律、常值夜班(或夜间活动比较多),还有就是压力大。

11月27日凌晨,演员高以翔在节目录制过程中猝死。猝死的原因多数为冠心病、心肌炎或心肌病等。对于猝死,一方面是紧急救治,另一个就是预防和预警。

猝死救治是社会动员过程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高以翔的猝死实际上还是具备了心梗的多种诱因。

如果伴有面色大汗、苍白、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更有可能是心梗或猝死前兆。

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即便是对于猝死的心肺复苏,即使做得非常好的国家,比如瑞典将近七成(68.2%)院外猝死者能够接受心肺复苏,1个月存活率也仅13%左右。

2、随永刚,杨进刚,许海燕,等. 中国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救医疗服务应用情况及对治疗的影响:中国急性心肌梗死(CAMI)注册研究. 中国循环杂志, 2019, 34: 128-133.

三分之一猝死者生前从未就诊

以往人们认为,心脏猝死猝不及防,但研究发现并非如此。

其实,突发的心脏骤停,很难预测,也很难预防。但有个概念,叫做预警,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进展。

为什么要称为生存链?就是因为在救治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一旦有任何一个环节脱节,生命就可能逝去。

这个症状,就是心脏骤停的预警症状,是救治的一个窗口,此时呼叫救护车去医院,生存的机会就大大增加。但实际上,中国心梗患者仅15%左右呼叫救护车就诊。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