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外医院蒋雄京等18年2906例患者分析:动脉粥样硬化已成肾动脉狭窄主要病因
肾动脉狭窄常常“假装”是高血压,对肾脏和心脑血管造成严重危害。是什么原因导致国人肾动脉狭窄?20年前和如今病因有何变迁?
阜外医院蒋雄京团队通过分析该中心18年2906例患者的资料回答了上述问题。据悉,这项研究也是当前该领域样本量最大的研究了。
他们发现,18年来,导致肾动脉狭窄主要的还是“老三样”:肾动脉粥样硬化、多发性大动脉炎、肾动脉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分别占比82.4%、11.9%和4.3%,余者1.4%为其他病因,如血栓形成、解剖异常等;但这“老三样”18年来占比变迁却较大。
研究显示,肾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肾动脉狭窄,从1999-2000年的50%逐渐增加到2015-2016年的85%;多发性大动脉炎在整体病因占比逐步降低,从31%降低到10%;而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占比变化不是很大,波动在2.9%~6.5%。

注:AS:动脉粥样硬化;TA:多发性大动脉炎;FMD:纤维肌性发育不良
图1 1999-2016年阜外医院收治的肾动脉狭窄患者病因变化趋势
而且这三种病因的变化趋势,在肾动脉狭窄患者中,不论≤40岁还是>40岁,不论男或女,均是如此。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更老,肾功能更差,体重指数更大,舒张压更低。
具体到不同年龄患者组,>40岁者,动脉粥样硬化病因占比从早期的70%渐增到近些年的97%,而多发大动脉炎则从25%跌落到1%。
≤40岁者,早期多发性大动脉炎和纤维肌性发育不良是其主要病因,但随时间转移动脉粥样硬化所致渐增占比达10%,男性尤为显著。
研究者指出,对于≤40岁的男性肾动脉狭窄患者,不能忽视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那些吸烟、有高血压高血脂以及其他动脉硬化相关危险因素者。

图2 1999-2016年阜外医院收治的男性肾动脉狭窄患者病因变化趋势
≤40岁女性患者则18年来病因变化不大,还是主打多发性大动脉炎。但在>40岁的女性,动脉粥样硬化这一病因逐增。

图3 1999-2016年阜外医院收治的女性肾动脉狭窄患者病因变化趋势
国内其他研究也显示,动脉粥样硬化已成为国人肾动脉狭窄的主要病因了。研究者指出,这种病因变迁或与国人生活方式变化、人口老龄化进程以及血管造影的广泛应用相关。
至于多发性大动脉炎这种病因逐渐减少的原因,研究者认为,是近些年来诊断技术快速发展,使得多发性大动脉炎尽早得以改善,不像过去医疗条件差拖到晚期。
与西方国家肾动脉狭窄病因相比,有相同有相异。
相关研究显示,在上世纪80年代左右,动脉粥样硬化就是西方国家肾动脉狭窄的主要病因,其次是纤维肌性发育不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动脉粥样硬化这一病因占比逐增,到本世纪始约为90%。
这项研究分析了1999-01至2016-12在阜外医院确诊的2905例肾动脉狭窄患者,37.8%是女性。肾动脉狭窄通过血管造影确诊。
来源:Xiong HL, et al. Time trends regarding the etiology of renal artery stenosis: 18 years' experience from the China Center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J Clin Hypertens. 2018; 1–8.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欢迎购买《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
“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就是这样一本书。
佛罗伦萨声明:抗菌皂不抗菌,还有害!
近期,一份凝聚200多名科学家和医学专业人士意见的佛罗伦萨声明(FlorenceStatement)指出,目前市面上抗菌皂中含有的抗菌药物三氯生(triclosan)和三氯卡班(triclocarban)对人体并没有有益证据,相反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有害。达比加群酯特异性逆转剂Praxbind®获FDA批准
10月16日,全球首个新型口服抗凝药逆转剂、达比加群酯特异性拮抗剂Praxbind®(idarucizumab),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优先审批后获得批准。协和医院研究称,接触农药会导致死胎、异位妊娠和出生低体重
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江宇等基于国家免费优生检查项目的数据得出,农药接触是死胎、死产、异位妊娠、低出生体重、自然流产等不良出生结局的危险因素。据研究者分析,母亲孕前接触农药发生死胎死产(OR=3.37)、异位妊娠(OR=3.17)和低出生体重(OR=7.56)的风险显著升高。男女双方均有农药暴露是低出生体重的危险因素。另外,即使母亲未接触农药,父亲接触农药也会导致自然流产风险增加近4倍。老来变瘦不一定是好事!BMJ刊登武汉学者研究:死亡风险均增加
10月16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潘安研究团队在《英国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提示,中年期至老年期变瘦,提示死亡风险增加。研究发现,步入老年期的过程中,如果之前肥胖,但体重变回正常的人,全因死亡和心脏病死亡风险分别会增加30%和48%。但该时期变胖的人死亡风险没有增加。生活不规律,要警惕心血管病!日本研究
《黄帝内经》强调“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而近日一项日本研究也证实,一个人日常生活不规律会增加心血管病风险,尤其对于女性。这项研究纳入的7.8万45~74岁的成年人,其中23.7%日常生活不规律,其中女性多比男性生活不规律(26%vs.21.7%)。生活不规律的人单身的比例高,常有吸烟饮酒的习惯,工作时间长,精神心理压力更高,每日睡眠也多≤5h,多不吃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