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研究称(他汀增加1倍新发糖尿病风险)
[2]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 中国循环杂志, 2016, 31: 937-953.
尽管如此,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指出,虽然长期服用他汀可增加新发糖尿病的危险,发生率约10%~12%。但他汀类对心血管疾病的总体益处远大于新增糖尿病危险,无论是糖尿病高危人群还是糖尿病患者,有他汀类治疗适应证者都应坚持服用此类药物。
研究人员还发现,使用他汀类药物的人更容易出现糖化血红蛋白(hbA1c)升高。
[1]Victoria A. Zigmont, et al. Statin users have an elevated risk of dysglycemia and new onset diabetes. Diabetes/Metabolism Research and Reviews, First published: 24 May 2019.
来源:
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胆固醇和血压,降低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风险。
根据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发表的一项对数千名患者健康记录的研究发现,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至少增加一倍。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然而,研究人员发现,与不服用药物的人相比,使用他汀类药物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要高出一倍多。那些服用他汀超过两年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是不服用药物者的三倍多。
研究纳入7064名没有糖尿病的受试者,他们均符合服用他汀的适应证,在研究期间约16%的患者服用了他汀类药物。参与者的平均年龄是46岁。
0000
相关推荐
孕期应用某些感冒药影响宝宝说话
欧洲精神病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孕妈在怀孕时使用扑热息痛则不利于宝宝早期语言发展。扑热息痛是使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药,又叫对乙酰氨基酚,泰诺、白加黑、百服宁、快克等常用的药品中都有这种成分。出生后30个月使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里程碑阶段。而妈妈在孕期应用扑热息痛,则生出的宝宝在30个月大时存在语言延迟,即口头表达能力或语言理解能力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的正常发育水平,用词少于50个。JAMA子刊研究称,四成高危人群30月后发生无症状房颤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发表的REVEALAF研究数据提示应用植入式心电监测仪(ICM)在高危患者中筛查无症状性房颤,随着监测时间的延长,房颤的检出率增加。数据显示,18个月时,房颤(持续6min以上)检出率为29.3%;30天、6、12、24、30个月的检出率分别为6.2%、20.4%、27.1%、33.6%和40%。此外,在CHADS2评分为2、3以及≥4的亚组中的房颤检出率相当(24.7%杨进刚阜外2023-08-10 17:50:32
0000合并重症感染,该如何抗栓?ESC和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联合声明
7月13日,欧洲心脏病学会(ESC)血栓形成工作组、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生物学工作组联合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共同发布了关于重症感染患者抗栓治疗管理的临床共识。共识指出,细菌和病毒感染是重症感染的常见原因。与普通人相比,接受抗栓治疗的心血管患者发生重症感染后,相关并发症风险较高。感染患者也更容易出现凝血功能障碍,需要根据心血管病、治疗指征、临床状况和预后来调节抗栓治疗。杨进刚阜外2023-10-04 14:24:32
0000小于1 mm的动脉导管未闭怎么治?河北医大学者有新手段
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已经基本取代了传统的外科开胸手术。目前针对动脉导管未闭常用的封堵器有蘑菇伞、弹簧圈、AmplatzerPlug等,但细小动脉导管未闭由于动脉导管直径小,导丝或导管不易通过,封堵存在一定困难。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王震等针对这种细小动脉导管未闭,提出了一种创伤小、无异物植入、费用低廉、安全有效的经导管诱导血栓形成闭合术,该方法适用于直径≤1mm的细小动脉导管未闭患者。杨进刚阜外2023-07-31 08:45:30
0000甘油三酯升高,是中青年心梗的独立危险因素!开滦研究新分析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主要致病成分,但即便LDL-C降到目标范围内,仍有残余心血管风险。因此,近年来,LDL-C外的其他血脂指标也备受关注。近期,一项基于开滦研究6万余人的新分析表明,对于中青年人群来说,甘油三酯水平升高是心梗的独立危险因素。杨进刚阜外2023-10-02 12:52:03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