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C猝死防治新概念(超半数发作前有长时间心脏症状,手机App大有可为,公众教育无比重要)
为此,JACC发文,指出应该对心脏骤停的概念予以重新认识和更新。

文章指出,心脏骤停是包括心血管病理学在内的多种疾病进程的终末事件。而通过不同的合并症对心脏骤停加以分类,有助于促进跨学科领域和科学技术的创新。
救治心脏骤停,还是个难题,只有不到20%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能恢复自主循环,仅10%的患者可存活出院。
作者认为,未来可通过大数据找到猝死的高危人群,实时智能监测生命体征,手机App可启动救援,并通过云定位猝死者,实施救助。
心脏猝死并非“不可预料”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以往人们认为,心脏猝死猝不及防,但研究发现并非如此。
比如以下几个图:
文章也提到了合理布置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问题。
心脏骤停的新概念:要拓宽分类标准
来源:Narayan SM, Wang PJ, Daubert JP. New Concepts in Sudden Cardiac Arrest to Address an Intractable Epidemic: JACC State-of-the-Art Review. J Am Coll Cardiol, 2019, 73(1):70-88.
利用预警窗口救治,应成为预防的核心

知晓心脏猝死的预警症状,就有救治的窗口,是预防的核心理念。
文章认为,在这一领域,新技术潜力无限,使用医疗可穿戴设备有可能监测到猝死前的迹象,并能发出警报,可挽救更多的猝死人群。
文章称,多数心脏骤停事件有先兆症状,因此,如果能够正确识别,就可以使抢救过程加速,挽救更多的生命。
目前有一种新方法,通过心脏骤停风险轴来对心脏骤停进行分类,以纳入和统一已知的合并症和机制。

一项研究报告,使用可以定位和预警的智能手机软件(App),非专业人员也能救助58%的猝死者,有27%的人在急救车到达前接受了心肺复苏。
还有研究发现,三分之二的心脏猝死发作前,心绞痛或呼吸困难持续时间可超过1小时,发生无脉性电活动之前的症状可持续20分钟,室颤患者之前的症状可达30分钟。
根据这一风险轴,就可以找到不同的心脏猝死表型。
因为猝死前的症状常被忽视,进行公众教育很有必要。
德国一项研究发现,四分之三的猝死者发作前有心绞痛或呼吸困难。
美国另一项研究则发现,半数猝死患者有先兆症状,但仅21%呼叫了救护车。
暴露于污染空气中1小时,即可诱发冠心病发作!Circulation中国129万人研究
既往多项研究证实,短期空气污染暴露与每日急性冠脉综合征住院和死亡有关。合并重症感染,该如何抗栓?ESC和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联合声明
7月13日,欧洲心脏病学会(ESC)血栓形成工作组、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生物学工作组联合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共同发布了关于重症感染患者抗栓治疗管理的临床共识。共识指出,细菌和病毒感染是重症感染的常见原因。与普通人相比,接受抗栓治疗的心血管患者发生重症感染后,相关并发症风险较高。感染患者也更容易出现凝血功能障碍,需要根据心血管病、治疗指征、临床状况和预后来调节抗栓治疗。杨进刚阜外2023-10-04 14:24:32
0000管好甘油三酯,可防心血管病、胰腺炎、糖尿病、脂肪肝…多学科专家共识
近期,由葛均波、霍勇牵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谢坤和李勇执笔的高甘油三酯血症临床管理多学科专家共识公布。共识指出,高甘油三酯血症不但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及急性胰腺炎的危险因素之一,也与超重/肥胖、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慢性肾脏病有明确关联。杨进刚阜外2023-10-03 15:56:37
0000美研究称,中年时有体位性低血压,未来痴呆风险增40%
如果你在蹲下起立时头昏眼花、血压下降,那么进入老年期后要警惕老年痴呆症。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项研究提示,出现这种体位性低血压现象的中年人,20年后得老年痴呆症的风险比一般人增加40%。主要研究者指出,别看这种现象发作时很短暂,它对大脑的影响却是持久的。在这项研究中,受试者躺下20分钟后站立,立即检测血压,如果收缩压下降≥20mmHg或舒张压下降≥10mmHg,即诊断为体位性低血压。上午心梗,右冠闭塞多!澳大利亚研究
一项澳大利亚研究发现,急性心梗发病也有昼夜规律,上午(6:00-12:00)是心梗发病高峰。该研究纳入865例急性心梗患者,其中31.6%在6:00-12:00发病,28.3%在12:00-18:00发病,22.5%于18:00-0:00发病,其余17.6%于0:00-6:00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