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值得鼓励(Heart杂志研究称,女士经常献血可降低心血管风险)
健康捐献效应是血液捐献者身体条件反复利用的结果,也就是说在每次捐献前都要筛查捐献者的身体条件,比例血压,而这些指标与心血管风险密切相关。
为了排除残余健康捐献效应,研究者进一步开展了敏感性分析,发现并没有残余健康捐献效应。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研究者认为,鉴于献血对心血管有潜在保护作用,健康人群可考虑将献血作为一种心血管病的预防性生活方式干预措施。
来源:Peffer K, et al. Cardiovascular risk in 159 934 frequent blood donors while addressing the healthy donor effect. Heart, April 08, 2019. DOI: 10.1136/heartjnl-2018-314138.
通过Cox回归分析,研究者发现,经常献血(十年期间至少献血16次)的女士中心血管病的发病风险较献血较少(十年期间献血1~11次)的女士明显降低了10%,但在经常献血的男士中未发现这种现象。
该研究覆盖约16万名至少献血10年的积极献血者,男士献血的平均次数高于女士(5次/年 vs 3次/年)。心血管终点事件根据荷兰医院数据库和荷兰统计数据中出院诊断和死亡数据确定,包括出院主要诊断为心血管病或心血管死亡。
献血不仅光荣,还能促进自身健康。近期,Heart杂志上发表的一项来自荷兰的大规模研究表明,长期、频繁献血可能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病发生风险。不过献血的这种作用仅见于女士。
0002
相关推荐
体重正常但“肥胖”的糖友,最危险!浙江省医研究
浙江省人民医院学者研究发现,与体重指数(BMI)定义的超重或肥胖(有或没有内脏肥胖)患者相比,体重正常的胖子(内脏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10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更高。研究采用BMI评估体重,18.5~24kg/m2为体重正常;24~28kg/m2为超重,≥28kg/m2为肥胖。内脏脂肪面积(VFA)≥100cm2定义为内脏肥胖。天津农村女性21年间糖尿病上升了256%
在1991-2011年这样一个时间跨度里,农村地区女性健康会有什么样的变化?近期,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宁宪嘉等一项研究发现,这21年来,农村女性高血压、糖尿病、超重或肥胖等患病率大幅增加,尤其是35~44岁的“中坚女性”。与1991年相比,2011年的农村女性高血压的患病率上升了31%,糖尿病上升256%,肥胖上升了148%。饮酒比例上升了1634%,仅吸烟却没有增加。杨进刚阜外2023-08-02 11:10:54
0000【世界肥胖日】肥胖的三个认识误区:良性肥胖、节食减肥、孕妇胖点没关系
5月11日是世界肥胖日,肥胖对于健康的危害可谓罄竹难书了。比如与13种癌症息息相关,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病等风险,会折寿8年,加速肝脏衰老,促进痴呆等。孩子们也逃不出肥胖的魔掌:肥胖小孩8岁就有心脏病迹象,3年内患高血压风险升高3倍,还有什么胃肠道疾病、骨科并发症、呼吸睡眠暂停征、心血管病和糖尿病等均会赶着来。要想管住肥胖,就要清楚认识肥胖,而错误的认识往往会导致错误的结果,比如:【ESC2019】德国研究称:心衰伤脑,病程越长,痴呆风险越高
心衰不是一般的伤脑。ESC2019上,一项名为“LIFE-Adult”的研究发现,一种与痴呆和认知受损相关的脑损伤,同有脑卒中史的患者一样,在心衰患者中也较为普遍。这种脑损伤即脑白质病变。研究显示,心衰患者比无心衰者有高达2.5倍的风险发生白质病变,而有脑卒中病史的患者同样比无脑卒中病史者有高达2倍的白质病变风险。吃他汀,可降低脑出血风险!丹麦研究
近期,一项研究发现,吃他汀,可降低脑出血风险。数据表明,他汀类药物的使用使脑叶性脑出血风险降低17%,非脑叶性脑出血风险降低16%。而且,他汀类药物使用时间越长,脑出血风险越低;使用超过5年,脑叶性脑出血风险降低33%,非脑叶性脑出血风险降低38%。研究者分析,他汀降低脑出血风险与其抗动脉粥样硬化有关。杨进刚阜外2023-10-01 22:08:57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