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下载,欧洲发布心血管病防控15个战略重点,穿戴设备被寄予厚望)
12、成人先心病问题
目前的研究试图找出临床上有效的细胞分子,可以使受损的心脏再生和/或使治疗前的细胞得到预处理。
3 、利用遗传学数据、压力和社会经济状况的数据更好预测风险
近期,同济大学副校长陈义汉院士为中国循环杂志撰写述评指出,中国心血管疾病防治研究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但是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
这一领域的研究应解决一些重要问题,如患者医疗信息的可获取性和交流,他们在不同护理环境中的过渡,以及医生对年龄、性别和文化背景的考虑。
其中重要的是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或心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肥胖症的潜在相互作用。这不仅涉及这些疾病的药物相关相互作用,而且包括这些疾病的病理生理学的相互作用。这是加强多学科协调合作的基础。
其实,两篇规划还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2、陈义汉. 中国心血管疾病防治研究:机遇与挑战. 中国循环杂志,2019,33:1

针对个人风险状况量身定制的干预措施如监测血压、改善饮食和血管健康干预,可能抑制认知衰退。
迫切需要早期诊断区分脑出血与梗塞。应研究哪些药物治疗有更好临床疗效。
ESC倡导委员会主席LinaBadimon教授说:“心血管病负担巨大,但研究经费却更少。我们呼吁欧盟决策者优先考虑心血管病研究。战略规划描绘了通过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针对心血管病防控的蓝图。”

7、植入式装置的优化应用
应继续开发创新的植入式心血管疾病治疗设备,同时也应开发新的方法来客观评估这些新设备的成本效益。
这项研究工作将帮助卫生专业人员和患者共同实现最佳管理,满足病人的需要。
13、医务人员、患者和公众的沟通和交流
1、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1 、可穿戴设备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值得探索
15、终末期心血管病患者的照护
当前,缺乏女性和少数民族的相关研究数据,基于男性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不一定适合他们。今后要识别全人群的病理生理学的差异。
这一领域的研究应为理解认知问题与共存的生活方式疾病之间内在的相互作用,包括心脏病以及大、小血管功能障碍。
主题包括:
11、心血管疾病导致的认知衰退问题
到目前为止,研究尚未提供任何改善健康生活方式维护的有效策略。探索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成为一种可能方案。
心血管患者多合并抑郁和焦虑,急需为他们提供精神层面上的支持和可长期执行的康复计划。
需要认真考虑对心血管病末期患者的照顾的方式,研究患者和护理组的需求,以及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期望来自医生和其他医疗保健提供者的帮助。
正巧,包括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在内的24个合作伙伴组成的联盟发布了欧洲心血管病战略研究规划,并呼吁加大对心血管病相关研究的投入。该规划前两个重大问题就是健康生活方式和疾病预测的问题。
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高血压、肥胖、吸烟和身体不活动也是认知功能障碍的关键决定因素。
同时,技术进步促使设备微型化,进而提高植入心脏装置的寿命和效率,这将使疾病恶化的早期检测和/或治疗效果的个性化监测成为可能。
心血管疾病对其他疾病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如何将这些相互作用转化为两种疾病的联合治疗。
成人先心病患者越来越多,他们可能会受到不同问题的影响,如工作限制、后期出现的心血管疾病等。他们的需求往往超出了他们身体健康的直接需求。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如何受到患者饮食、营养补充剂、遗传易感性和其他疾病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如何提高患者依从性?
欧洲的文件提出了心血管疾病研究的15个重要主题,分为三类:预防策略;治疗和管理;以及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生活质量。【文件下载】
专家指出,心血管疾病比癌症导致更多的死亡和残疾,2016年,癌症导致210万人死亡相比,而心血管病导致400万人死亡,但心血管的研究的资金投入却严重滞后。肿瘤学在健康和生物医学论文中所占比例最大,为23%,而心血管病仅占10%,这表明心血管病研究活动较少。
老龄化和危险因素的流行,将导致心衰和心房颤动的患病率增加。应该研究哪些策略可以逆转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应特别注意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
心脏病发作、心脏骤停和中风一旦发作,就有可能出现不可挽回的伤害,甚至可能没有急救机会。

6、慢性心衰和房颤的治疗
尽管人们普遍承认,应尽可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似乎对大多数人口来很困难。

8、心血管病和其他疾病的相互作用
5、卒中的有效治疗手段
14、心血管病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
儿科心脏病学家和成人心脏病学家联合起来,应对这些患者今后的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该集中在提供更好的护理和最适合患者个人情况的指导。
2 、心脏病发作、心脏骤停和中风往往突然发作,且不可预料,预测和预防方案有待于更新
目前心血管预测模型没有考虑遗传易感性、压力和社会经济背景等。医疗、环境和社会学数据应个体化整合到风险预测中。
另一种可能的方法是发现成人组织细胞可以在培养中重新编程,形成诱导的多能干细胞,可以扩大和分化成心脏或血管细胞。
10、女性和少数民族的心血管病问题
他认为研究的关口严重后移,应该把防治研究的重点放在一、二级预防层面,而不是三级预防层面。
9、心脏和血管的修复
研究应该能够在急性事件发生前几天到几周识别危险,并实现个性化治疗,大幅降低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
如使用无创成像技术和测量血液生物标记物,与越来越多的患者个人“组学”数据相结合,并需要使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也可通过使用穿戴设备识别即将发生的急性事件。
报告指出,心血管疾病仍然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但过去十年来,研究和可供患者使用的新药物有所下降。需要创新的方法和更多的心脏病学临床试验,以确保我们能够满足今天看到的巨大的未满足的需求。我们需要及早预测心血管疾病,避免导致不可逆转损害和慢性疾病的急性事件。
4、心血管疾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来源:
【阜外医院抢救碘造影剂过敏性休克5年经验】及早应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或有益
冠心病患者往往基础情况较差,如果发生碘造影剂过敏性休克,更是雪上加霜,抢救更难,阜外医院学者通过总结该院5年经验发现,介入诊疗中发生过敏性休克后,抢救中在使用肾上腺素等常规抢救药物的基础上及早应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可能有益。研究发现,2007-2012年5年来,接受介入治疗的79102例患者中,15例在术中发生碘造影剂过敏性休克,最终2人死亡。所有患者使用的均是非离子型碘造影剂。术后房颤,应警惕心衰!欧洲心脏杂志超300万人研究
有研究显示,高达40%的心脏手术患者和2%的非心脏手术患者发生房颤。在临床上,术后房颤通常被视为由手术应激和儿茶酚胺释放引发的相对良性事件。近日,欧洲心脏杂志上的一项针对300多万患者的研究显示,手术后发生房颤的患者因心衰住院风险增加。研究中,1.3%在出院时首次诊断为房颤,6.7%曾被诊断为房颤。阜外吴永健团队研究显示,新型正性肌力药左西孟旦治疗严重主动脉瓣狭窄心衰效果较好
作为新型正性肌力药物,左西孟旦(1evosimendan)注射液被证实可显著改善心衰患者的症状和心功能,降低死亡率。近期,阜外医院吴永健教授研究团队报告,在合并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的心衰患者中,左西孟旦注射液也同样有效,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缓解呼吸困难症状,降低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且其安全性和耐受性较好。含糖饮料应加“危害健康”警示!哈佛研究
根据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和北卡罗莱纳大学吉林斯全球公共卫生学院的最新研究,含糖饮料上贴上警告标签,导致此类饮料销量下降,并增强了消费者对含糖饮料导致疾病的认识。图含糖饮料营养警告和健康警告(左:2016年智利实施的“高糖”营养警告;右:2019年加州提出的健康警告含糖饮料是指添加糖或甜味剂的饮料,包括苏打水、运动饮料和水果味饮料。杨进刚阜外2023-09-05 15:41:47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