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转化医学子刊(引起药物过敏的不一定是药物)
研究者希望,通过这项研究提高人们对药物中非活性成分的认识,同时希望制药公司能够为其中过敏或不耐受患者研发出替代品。
此外,实际中也有人用了抗过敏药,结果过敏症状更严重。
研究成果近期也在Science子刊的研究发布。
研究表明,有38种非活性成分在服用后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而美国人使用的药物中近93%至少含有其中一种。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5年前,美国布莱根妇女医院GiovanniTraverso注意到这样一位特殊患者。
来源:Reker D, Blum SM, Steiger C, et al. "Inactive" ingredients in oral medications. Sci Transl Med, 2019, 11(483).
这位患者在用了奥美拉唑后,病情没得到改善,反而出现不适。结果发现,是因为奥美拉唑制剂中含有小麦成分,而患者对麸质过敏。
Traverso很具有科学精神,为了弄清楚药物中成分可能的风险,研究团队几乎从Pillbox数据库摸清了美国所有在售药物的组成,分析了超过42000种药物的非活性成分,这些药物中含有近360000种非活性成分。
Giovanni指出,医患双方都应该了解药物中的非活性成分;医生应该了解患者药物过敏以及非活性成分过敏情况。
“大多数药物只有25%有药物活性,其他75%由乳糖、花生油、麸质和色素等非活性成分组成,以便延长保质期、改善吸收和防止药物活性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平均每颗药含有8种以上不同非活性成分,有的甚至多达38%。而对非活性成分有严重过敏反应的患者并不少见。” Giovanni说。
“事件引人深思,我们对药物的非活性成分可能造成的影响,认识远远不够。”Traverso表示。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相关推荐
阜外研究提示治疗冠心病的新思路:功能性血运重建优势明显
由于冠脉病变与局部心肌缺血之间的关联度不佳,使得现阶段单纯以冠脉造影为标准的再血管化治疗面临挑战。而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魏红星、李劼慧等对心肌灌注显像提示有心肌缺血并在3个月内接受血管重建术的患者进行中长期(平均46个月)随访结果发现,应用心肌灌注显像提示心肌缺血节段所对应的“罪犯血管”早期进行完全血管化治疗,可以达到完全纠正心肌缺血,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用新型抗凝药时大出血,用逆转剂后死亡率仍较高!JACC Meta分析
据报道,在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的患者中,大约每年有2%~3.5%会出现大出血事件,其中很多患者可能需要应用逆转剂来控制出血。但是,这些发生大出血的患者即便及时应用逆转剂,也并非万事大吉了。近日,JACC发表的一项Meta分析显示,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的患者发生大出血事件后,即便通过应用特异性逆转剂有效止血,其死亡率仍较高。肥厚型心肌病伴房颤,消融效果如何?阜外医院十年经验
阜外医院唐闽等报告,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房颤是最常见的室上性心律失常,其次是房扑、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研究发现,对于房颤患者,导管消融后1年和7年无房颤生存率分别为87.5%和49.5%。而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导管消融对于房颤以外的室上性心律失常的长期疗效满意,无患者复发。PM2.5增痴呆风险,哈佛大学研究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与过早死亡、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有关。近日,柳叶刀子刊发表了一项哈佛大学的研究称,PM2.5也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如痴呆有关。该研究分析了6300多万美国65岁以上老年人17年(2000-2016年)的住院数据。他们发现,空气污染与包括帕金森、阿尔茨海默氏症及相关痴呆症在内的多种神经系统疾病住院的风险增加显著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