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A子刊研究称(持续炎症状态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差)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来源:Preethi Mani, et al. Association of Initial and Serial C-Reactive Protein Levels With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Death Afte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A Secondary Analysis of the VISTA-16 Trial. JAMA Cardiol. Published online March 6, 2019. doi:10.1001/jamacardio.2019.0179
该研究分析了VISTA-16研究中的4257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数据。在该研究中,患者在阿托伐他汀等标准治疗的基础上,于发病96小时内随机给予伐瑞拉迪(varespladib,一种非胰腺分泌磷脂酶A2选择性抑制剂)或安慰剂治疗,共治疗16周。患者在随机分组时以及1、2、4、8、16周时进行高敏C反应蛋白检测。
3月6日,发表在JAMA心脏病学子刊上的VISTA-16研究次要分析再次证实了这一结论,而且还进一步发现,急性冠脉综合征发作后16周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如持续升高,患者出现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的风险均显著增加。
分析显示,基线和16周治疗期间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升高1个标准差,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血管死亡、脑卒中和因不稳定性心绞痛住院)的风险分别增加36%和15%,心血管死亡风险分别增加61%和26%,全因死亡风险分别增加58%和25%。
进一步分析表明,16周治疗期间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显著相关(r=0.053; 95% CI:0.023~0.083)。
研究者认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发作后监测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可能有助于对患者更好地进行风险分层,指导靶向抗炎治疗,降低残余心血管风险。
既往研究表明,急性冠脉综合征发作时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与未来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有关。
第16周时,受试者的中位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为2.4 mg/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为64.9 mg/dl。
隐匿性或白大衣高血压预后差,或因高血压未控制!欧洲心脏杂志研究
白大衣高血压则是诊室血压升高诊室血压正常。隐匿性高血压指诊室内血压正常而诊室外血压高于正常,也称反白大衣高血压。最初这些定义仅限于未经治疗者,目前这一定义已扩展至接受降压治疗但仍存在动态血压或诊室血压不达标的患者。近期,欧洲心脏杂志发表研究发现,对于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存在隐匿性高血压和白大衣高血压的长期可重复性差。4年后多明确为未控制高血压,仅有很少比例为隐匿性高血压或隐匿性高血压。杨进刚阜外2023-09-05 16:01:110000挪威研究:女性做卫生使用清洁剂伤肺,堪比吸烟20年
挪威卑尔根大学研究者进行的一项研究提示,在家做卫生或者以做保洁为职业的女性使用清洁剂会损伤肺功能,损伤程度堪比吸烟20年。研究数据显示,比起不怎么做家务的那些女性,经常做卫生的女性的肺功能下降20%以上。而且,只要每周至少使用一次清洁剂,就会对肺产生损害。数据显示,与那些不做卫生的女性相比,经常在家里打扫卫生或者做保洁工的女性的FEV1每年多下降了3.9ml,FVC多下降了7.1ml。重症患者常伴发肝功能损伤!药物反应或细胞因子风暴或为罪魁
一项对全国7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定点医院收治的32例确诊患者进行的研究发现,新冠病毒肺炎合并肝功能损伤患者在重型和危重型患者中较为多见。研究者指出,应当加强对重症患者治疗期间的肝功能监测与评估。研究显示,不论是轻型或普通型患者、重型或危重型患者,还是整体患者,天冬氨酸转氨酶和白蛋白的中位数均处于正常水平;在总队列和轻型或普通型亚组中,丙氨酸转氨酶和总胆红素中位数处于正常水平。老年阵发性房颤,联合消融低电压区能减少复发!南京医大一附院陈明龙等研究
环肺静脉隔离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总体成功率仍然不理想,尤其是老年患者。近日,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明龙等在JAMA子刊发表研究称,对于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环肺静脉隔离(CPVI)联合低电压区(LVA)消融能减少房性心律失常复发。研究纳入414例65至80岁的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电压小于0.5mV的区域为LVA。杨进刚阜外2023-10-03 16:01:410000枸杞可调脂!?新加坡研究
近日,一项新加坡研究表明,中老年人饮食中加入枸杞,有助于进一步改善血脂谱,或有助于降低长期心血管病风险。研究显示,健康饮食16周,参与试验的中老年人,钙、纤维、维生素C和镁摄入量明显增加,总硝酸盐/亚硝酸盐浓度的显著升高,内皮素浓度降低。而在此基础上每日食用枸杞,可见“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增加(0.08±0.04mm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