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学者发现(亚临床甲减患者放支架后效果较差)
研究者指出,亚临床甲减对冠脉介入术后不良临床结局风险的负面影响,在单支病变、总支架长度≥ 38 mm、既往行冠脉介入治疗、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和高敏C 反应蛋白水平升高的患者中更为明显。
研究终点事件包括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心原性死亡以及上述终点的复合心血管事件。
海南省人民医院刘凯等发现,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亚临床甲减)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预后较差,促甲状腺激素(TSH)≥7.0 mIU/L 时复合心血管事件风险明显增加。
中位随访321天,亚临床甲减组心原性死亡(3.0% vs 1.2%)、非致死性心肌梗死(4.0% vs 3.1%)、再次血运重建(17.0% vs 16.1%)和复合心血管事件(20.6% vs 3.0%)的发生率均高于甲状腺功能正常组。
研究一共纳入936 例冠心病患者,根据TSH水平,分为甲状腺功能正常组(n =836)和亚临床甲减组(n=100);亚临床甲减组又根据TSH 4.5~6.9 mIU/L和TSH≥7.0 mIU/L分为两个亚组。
多因素Cox 回归分析显示,亚临床甲减与复合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独立相关(HR=1.52)。血清TSH水平≥7.0 mIU/L 时,复合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OR=2.07)。
来源:吴九涛,刘凯,谭传辉,等.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 中国循环杂志, 2019, 34: 144-148.
0000
相关推荐
对于心原性猝死,建议尸检或分子检测!中国专家共识
近日,《心原性猝死尸检和分子诊断中国专家共识》指出,心原性猝死的病因复杂,相关疾病种类繁多,在实际工作中,每例心原性猝死都必须进行直接死因及基础病因的解释。共识还指出,分子诊断是指为了鉴定心血管疾病遗传变异而进行的分子遗传学检测,主要利用心原性猝死患者、心脏骤停存活者或心原性猝死高危者的血液/组织中提取的DNA来确定其潜在遗传病因。有尿蛋白,提示心衰预后差!北京水利医院研究
心衰患者常伴有肾功能不全,在不合并糖尿病的心衰患者中,尿白蛋白水平升高是否对患者预后有评估价值?近日,北京水利医院刘小慧、巫雪飞等进行的研究表明,尿白蛋白水平升高是无糖尿病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与肾功能水平有关。这项研究共对不合并糖尿病的212例心衰住院患者进行了分析,其中尿白蛋白水平升高定义为≥30mg/L。四成国人,属于衰弱前期!中国慢病前瞻研究新分析
衰弱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也会存在这个问题,预防衰弱还需早日开始。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最新分析显示,睡眠时间过长或过短、失眠、打鼾均与衰弱前期或衰弱相关,而且睡眠问题对衰弱具有累加效应,此外体重问题在其中还起到效应修饰作用。研究提示,体重正常者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长、干预失眠障碍有助于预防衰弱,比在超重肥胖者中干预更加有效,而在超重肥胖者中,干预打鼾问题来预防衰弱的效果,或比体重正常者更有效。杨进刚阜外2023-09-30 11:16:11
0000大动脉炎和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主动脉狭窄有何不同?阜外医院娄莹等研究
中主动脉综合征(MAS)以胸腹主动脉远端节段性狭窄为特征,是一种多病因的异质性临床综合征。阜外医院娄莹等研究称,高血压是成人中主动脉综合征的最常见表现。大动脉炎和肾下段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病因。研究回顾性分析2010~2019年收治的143例成人中主动脉综合征患者,其中女性99例,平均年龄40.9岁。研究发现,大动脉炎(76.9%)和动脉粥样硬化(19.6%)是最常见的病因。健康情况,是心衰预后指标!JACC子刊阜外医院李静等研究
9月8日,阜外医院李静等在JACC心衰子刊上发表的ChinaPEACE5p-HF研究表明,利用堪萨斯城心肌病调查问卷(KCCQ-12)定量评估的心衰相关健康状态评分,可预测急性心衰患者的短期和长期心血管死亡和心衰再住院风险。在该研究中,60%的心衰住院患者KCCQ-12评分<50分,KCCQ-12评分<25分者占1/4,说明急性心衰患者的健康状况严重受损。杨进刚阜外2023-09-19 13:52:38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