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可乐,长期大量可乐或致严重低钾血症)
……
他,18岁,乏力2个月。
可乐中含有的咖啡因,也不是省油的灯。每升可乐含咖啡因约130mg,而大量饮用可乐,当摄入的咖啡因在180~360 mg就可导致低血钾症。
此外,可乐中未被吸收的果糖在肠道可引起高渗性腹泻,同时高糖可导致渗透性利尿剂尿钾排泄增多。
并提醒,在筛查完常见低钾血症后,千万不要忘记问患者“请问您有大量喝可乐的习惯吗?”。
“可乐引发低血钾症?”,杨莉等就此查阅了1994-2014年间的国内外文献,结果发现此类病例还真不少见,已经报道了15例之多。
可乐闯的“祸”可大可小。2010年报道的16岁男孩就因此“很受伤”。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一是可乐喝多了自然其他吃喝的就少了,而且不论是“百事可乐”还是“可口可乐”含钾均不丰富,均在40 mg/L左右,而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天要从食物中最少摄入3510 mg钾。
杨莉等表示,希望这次病例报道和挖掘能够为临床医生在诊断低血钾症上提供一下帮助。
大量饮用可乐到底是怎么引发低血钾症的?杨莉等认为原因有四。
她,36岁,渐进性乏力3个月。
经过一系列检查,杨莉等发现了共同点:这些患者伴有低血钾症、代谢性碱中毒,最重要的是他们都喜欢喝可乐。
欢迎购买《中国循环杂志》指南增刊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
《中国循环杂志》指南专刊,邀请来自国内各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对过去一年近 30 个重要指南进行了详尽解读,愿能为广大心血管医生带来新知识、新理念、新思维。点击查看内容
他因长期饮用可乐,导致低血钾症、继发横纹肌溶解、急性肾损伤,肾活检病理提示急性肾小管坏死。
停饮可乐并给予血液透析治疗,3周后肾功能、电解质等才均恢复正常。上述的那位26岁女士,也发生了肾小管功能异常,停饮可乐后恢复正常。
这些病例均是患者长期大量饮用可乐(每天饮可乐1~10L,持续1.5个月~6年),最后出现与严重低血钾症相关的乏力、肢体麻痹、软瘫、肌痛等,而且全部患者停饮可乐并给予补钾治疗后均获得快速和完全恢复。
她,26岁,疲劳、双下肢肌肉无力1个月。
来源:苏醒, 刘小华, 王亚芳, 杨莉. 可乐导致低钾血症三例并文献复习. 中华内科杂志, 2015, 54: 882-884.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杨莉等曾经接诊过这样几位特殊患者,而且患者发病前身体都是棒棒的,并无其他沉疴暗疾。那么这些患者到底怎么了?
那位26岁的女士每日都要饮2升的可乐,这种习惯已有1年;18岁的男士也是“可乐迷”,每天2升达2年;36岁的女士最为“资深”,日饮可乐2~2.5升已达3年。
二来,可乐为碳酸盐饮料,含糖又高。大量摄入可致代谢性碱中毒,促进细胞外钾向细胞内转移;高糖又可致反应性的高胰岛素血症,同样促进钾“跑”入细胞内。
植入起搏器前,无需禁食!?德国随机对照研究
6月21日,发表在EPEuropace杂志上一项德国随机对照、单盲临床研究表明,在植入起搏器、自动除颤器、心脏同步化治疗仪器、心脏节律监测设备等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前,与禁食(术前至少6小时禁食固态食物,至少2小时禁食液体)相比,不禁食(术前1小时以上可吃固态/液态食物)对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更有利,而两种策略的安全性相当。白黎芦醇可缓解舒尼替尼诱导的肾损伤!四川学者研究
一种存在于葡萄和红酒中的天然多酚化合物,叫白黎芦醇。近期,西部战区总医院杨永健、西南交大医学院金冉阳等研究发现了这一物质的好处。研究发现,白黎芦醇还有助于减轻肾脏炎症,缓解舒尼替尼诱导的肾损伤。舒尼替尼是当前常用的一种治疗多种恶性肿瘤的新型靶向药物。这项研究是一项动物实验,共对30只WKY大鼠随机等分为3组进行了研究:对照组,仅予以等量生理盐水;瑞舒伐他汀联合卡格列净致肌病一例
近日,在《内科学年鉴》上报道了这样一则来自加拿大的病例。一位76岁女性,服用瑞舒伐他汀(40mg/d)5年相安无事,但在开始服用卡格列净(100mg/d)3天后出现双侧大腿肌肉疼痛、无力。因病情恶化,并在接下数天逐渐蔓延至上肢,遂前往医院就诊。结果发现,瑞舒伐他汀血药浓度过高达175ng/ml,相当于应该达到血药浓度的15倍。超22万男士遗传学研究表明,糖尿病可致阳痿
近年来多项观察性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与勃起功能障碍(俗称阳痿)有关。12月20日,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在线发表的一项大规模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提示,2型糖尿病可能是勃起功能障碍的病因之一,胰岛素抵抗是潜在的致病机制。通过孟德尔随机分析,研究者发现,有2型糖尿病基因倾向的人勃起功能障碍风险增加,这种风险主要与胰岛素抵抗有关。中国CDC研究称:控制六种因素,至2030年可减少100万国人英年早逝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报告称,若能控制高血压、戒烟和超重/肥胖这三种血管危险因素,预计2030年可减少90万国人过早死亡。如果还能减少体力活动减少、血脂和血糖升高,则预计可预防100万国人过早死亡。过早死亡是指30~70岁间死亡。报告认为,如果能够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实现世界卫生组织(WTO)2030年因慢病过早死亡降低1/3是有可能的。杨进刚阜外2023-08-10 10:36:22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