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猫子不健康(主要归因于饮食不健康,不规律)
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2016中国睡眠指数》显示,23%以上的中国人有熬夜习惯。2016年3月,重庆大学学生睡眠状况调查显示,凌晨0~2点入睡的学生人数占比达55.23%,凌晨2点以后入睡的也有4.55%。
这项综述广泛回顾了全球公开发表的几乎所有的相关论文,研究人员发现,夜猫子的患病风险之所以明显升高,与其饮食不健康、不规律以及睡眠不规律有关。
该综述指出,人们对于早起或晚睡的偏好,受基因、种族和社会因素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欢迎购买《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
“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就是这样一本书。
寿命营养学(Chrononutrition)是指昼夜节律和机体营养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新兴的营养学研究领域,包括饮食行为的3个维度:饮食时间、频率和规律性。
研究者指出,生理改变、上学时间或社交安排是否导致睡眠类型发生变化,生物钟如何影响婴儿、儿童和老年人的饮食习惯,还有待于深入挖掘。
来源:
研究者指出,目前已经发现了几个能调控生物钟的突变基因。2017年4月,刊登在国际著名杂志Cell上的一项研究表明,CRY1基因突变会减缓机体的生物钟,携带这种“夜猫子”突变基因的人的生物钟可能比大多数人长,这就会使其保持更长的清醒时间。
种族和社交方式会影响睡眠类型。研究表明,与印度人和斯洛伐克人相比,德国人更倾向于晚睡。同一个国家的城市和农村居民的睡眠类型可能也存在差异。
研究者指出,未来需要有研究来探索评估睡眠类型的最佳方法,以及睡眠类型如何影响寿命营养和长期心脏代谢健康之间的关系。
今年4月,一项针对英国40余万成年人的分析结果表明,夜猫子(晚睡晚起)的全因死亡风险比早起者(早睡早起)高10%,心理疾病、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胃肠道/腹部疾病、呼吸道疾病风险依次增加94%、30%、25%、23%、22%。
作者指出,现代社会很多人的生活方式与生物钟不一致,每天吃饭时间有悖于生理规律。这些行为会扰乱糖和脂肪等的代谢以及血压的自然变化规律,从而导致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病风险增加。
研究人员发现,90%以上的2岁以上儿童属于早起型,但到了6岁,42%的孩子就习惯晚睡,青春期晚睡趋势更明显,直到50岁以后大部分人有开始习惯早起。晚睡的青少年饮食不规律、不健康的状况凸显,这对成年的健康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人的大多数饮食习惯建立于青少年时期。
熬夜会打破睡眠规律,使整个机体的运作节奏发生改变,由此产生一系列健康隐患,引发各类疾病甚至猝死。
横断面研究显示,夜猫子水果和蔬菜吃得较少,而功能饮料、酒精、糖和咖啡类饮料以及脂肪摄入较多,常常不吃早饭,喜欢在周末补觉来补偿工作日累积的“睡眠债”。而习惯早起的人每天吃的水果和蔬菜较多,包括谷物,进餐也更规律,睡眠相对稳定。
近日发表在《营养学进展》杂志上的一篇综述再次证实,夜猫子患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病的风险明显高于早起者,尤其糖尿病风险是后者的2.5倍,这在轮班工作的人群中更明显。
白天在户外每多活动1小时,夜晚睡眠时间会提早30分钟。而噪音、环境照明和城市拥挤等因素可能会导致人们更请倾向于晚睡。
2、Suzana Almoosawi, et al. Chronotype: Implications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on Chrono-Nutrition and Cardiometabolic Health. Adv Nutr.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30, 2018. DOI:10.1093/advances/nmy070
1、Kristen L. Knutson, 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chronotyp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the UK Biobank cohort. Chronobiol Int, 2018, 35: 1045-1053.
研究表明,不吃早餐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有关,夜晚吃东西也会影响血糖代谢。自然状况下,白天血糖会降低,睡觉之前达到最低水平。如果很晚还在吃东西,会升高睡前血糖水平,从而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习惯晚睡的人血糖控制也较差。
佛明汉心脏研究:10%男士一生中会发生心脏猝死
生活有时候就是难为男士,比如佛明汉心脏研究的一项分析就显示,男士比女士心原性猝死终生风险高。研究显示,每9个男士就有1个面临心原性猝死导致的早死风险,而女士则是30个人中有1人有此风险。具体而言,对于45岁的中年人,男士心原性猝死终生风险为10.9%,而女士则为2.8%。而且男士若伴有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吸烟、糖尿病中2个或以上猝死风险就还会增加,至少在12%。坏胆固醇的危害,是日积月累!开滦研究新分析
近日开滦研究发表的分析显示,血脂异常如果不早日改善,会累积暴露“水滴石穿”,增加缺血性脑卒中风险。研究显示,累积暴露的最高三分位水平的甘油三酯、LDL-C、总胆固醇以及非HDL-C负担,会分别增加26%、47%、33%和51%的缺血性脑卒中风险。不过HDL累积负荷不显著增加缺血性脑卒中风险。杨进刚阜外2023-09-15 10:42:07
0000寒门子弟出人头地有代价!美国万人研究
生命中的一切,也许早就标好了价格。近日一项近万人的美国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出人头地,虽能春风得意,但心血管健康却堪忧。也就是说,金钱和地位,某种程度就是付出健康努力而来的。研究显示,一个人超越父辈,摆脱贫困,变得有钱有地位,压力和抑郁都会更少些,但肥胖、血压升高、血糖和血脂异常的可能性也更高。不过如果一个人不如自己的父辈,日子过得更差,则精神心理和心血管健康双双受累。长寿有个“金三角”!美学者提出“新世纪长寿处方”:活动有价值、有事儿干和健康行为
不论襁褓婴儿、青春飞扬年轻人、不惑中年人还是银发老年人,如何健康长寿有意义地生活都是永久的话题,尤其在银发浪潮即将到来的老年社会,如何减少疾病及残疾就更为重要。美国斯坦福大学PhilipPizzo教授开出了一张“新世纪长寿处方”:有生活有目标、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健康生活方式。这个长寿“金三角”,说白了,怎样长寿就是活得有价值、有事儿干和健康行为。健康行为可“战胜”遗传【房颤医疗质量评估与改善研讨会】中国房颤患者面临“卒中风险高,出血风险也高”难题
在房颤医疗质量评估与改善研讨会上,多位专家对中国房颤患者的抗凝问题展开的热烈讨论。我国房颤抗凝治疗存在明显不合理性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的刘静教授表示,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是非房颤患者的2~7倍。而抗凝治疗是降低房颤患者卒中风险的重要策略之一,有研究显示,抗凝治疗可使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降低64%。刘静教授杨进刚阜外2023-07-29 10:35:18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