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A子刊研究(核磁检查发现的隐匿性心梗比临床确诊的心梗多)
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额外的隐匿性心梗发生加速了该组的死亡率也是合理的。
男性、糖尿病患者和70岁以下的人群死于隐匿性心梗的风险较高。
JAMA 心脏病学子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通过心脏磁共振成像检测出的隐匿性心梗的长期预后与临床诊断的心梗者相当。
有一类心梗,没有临床症状,只有在客观检测是才能识别,这类隐匿性心梗的预后与临床确诊的心梗以及无心梗的正常人相比,其长期预后如何?
来源:Tushar Acharya, et al. Association of Unrecognized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Long-term Outcomes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 The ICELAND MI Study. JAMA Cardiol.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10, 2018.
研究者发现,隐匿性心梗的短期内无心梗者的死亡率相似,但在5年以后,隐匿性心梗的死亡率高于无心梗者,逐步与临床诊断的心梗持平。
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在隐匿性心梗和临床诊断的心梗患者中更为普遍。临床诊断心梗更多表现为危险因素控制,比如具有更低吸烟率、较低的胆固醇水平和更多的基于指南的医疗处方。
首先,与临床诊断的心梗相比,隐匿性心梗可能代表了一种不同的冠心病表型,具有更多小血管受累和心房颤动。
隐匿性心梗的冠状动脉钙化积分介于临床诊断的心梗和无心梗之间,同样,隐匿性心梗(60%)的左室射血分数介于临床诊断的心梗(53%)和无心梗(63%)之间。
其次,由于在基线时心外膜斑块负担低于临床诊断的心梗,以至于隐匿性心梗的不良事件发生较临床诊断的心梗延后。
研究纳入了935名受试者,在基线时,隐匿性心梗(17%)比临床诊断的心梗(10%)更多见。两者在男性中比女性更常见。
欢迎购买《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
“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就是这样一本书。
在对年龄、性别和糖尿病进行调整后,隐匿性心梗的死亡风险和MACE与临床确诊的心梗相当。
心脏磁共振成像检测出了隐匿性心梗的梗死面积明显小于临床诊断的心梗(左心室:4% vs 9.6%)。
随访3年时,隐匿性心梗和无心梗死亡率相似(3%),低于临床诊断的心梗的死亡率(9%)。
到第10年,隐匿性心梗和临床诊断的心梗死亡率(分别为49%和51%)无差异,均显著高于无心梗者(30%)。
研究者分析,隐匿性心梗和临床诊断心梗的死亡率曲线的渐进收敛可能有2种可能的机制:
与死亡率不同,隐匿性心梗发生非致命性心梗和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在短期内增加。
排便缘何引发心脏猝死?JAMA子刊病例分析
有研究显示,对于有心血管病的患者,排便诱发心脏骤停的发病率为2.3~7.4%。4.6%的院外心脏骤停发生在厕所内。近日,JAMA子刊发表了一个排便引发猝死的病例。患者40多岁,曾接受冠脉搭桥手术,心力衰竭,射血分数降低,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因急性心力衰竭住进心脏重症监护室。患者心电图显示正常窦性心律,PR和QRS间期分别为132ms和82ms。杨进刚阜外2023-09-13 10:11:220000阜外医院张健等:超滤治疗心衰可改善症状,但能否改善预后?
阜外医院芦秀燕和张健等在本刊阐述了心力衰竭患者超滤治疗的背景、适用人群、效果及超滤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心力衰竭血液超滤这种新兴治疗方法,对有明显淤血症状、液体潴留和(或)对利尿药抵抗的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有效,是利尿药治疗无效后的重要补充替代疗法。【”阜外全国大查房”走进石河子】日常病例也需要明察“蛛丝马迹”
昨日,“阜外全国大查房”开播,首站是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一附院。阜外医院吴元和高展两位教授为点评嘉宾。直播现场其中一个病例,看似无奇却很考校读心电图功底。患者41岁,因胸痛入院,根据心电图等检查诊断为前壁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但最终冠脉造影却显示回旋支病变,与初步诊断有所出入。杨进刚阜外2023-07-31 16:32:120000仅六成合并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使用β阻滞剂!中国11万高血压患者调查
之前中国一项11余万高血压患者中进行的调查发现,我国高血压患者心率偏快现象较为常见,高血压患者静息平均心率为76.6次/min。但近七成高血压患者未用β受体阻滞剂,其中合并冠心病或心力衰竭患者使用率也仅分别为65.7%和56.7%。研究者认为,临床上应该加强高血压患者心率管理意识,尤其是合并冠心病或心力衰竭的患者。杨进刚阜外2023-09-03 08:16:570000JACC子刊: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在体重为755克早产患儿惊艳亮相
近日,在JACC子刊上发表的一项新的,可用于治疗新生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微创技术较为闪亮。该技术可安全地应用在体重仅为755克,出生后几天的新生儿上。这项技术的开展者之一,美国雪松-西奈心脏研究所的EvanM.Zahn指出,当前动脉导管未闭治疗方案不够理想,而且较为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