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项大规模研究给阿司匹林一级预防(泼冷水,或源于疾病管理进步)
不过Gaziano和Armitage指出,要想观察阿司匹林是否抗癌,得使用10年这种效果才能显现,当前两项研究随访时间都不够长。
[2] The ASCEND Study Collaborative Group.(2018) Effects of Aspirin for Primary Prevention in Person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N Engl J Med. DOI: 10.1056/NEJMoa1804988.
Mandrola通过对话两位教授透视了阿司匹林一番。
此外,Gaziano认为,风险评估工具高估了西方发达国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评估工具或许在中国这样心脏病发病率大幅增加的国家相对更为准确。
到底应该如何看待这两项研究,阿司匹林真是“廉颇老矣”?
主导ARRIVE研究的Gaziano答,阿司匹林还是要用的,冒点胃肠道出血的小风险去预防心脏病这种大事件还是值得的。
但在ASCEND和ARRIVE两项研究未发现体重对阿司匹林疗效的影响。
阿司匹林确有其效,但出血风险也确实并存
图2 随访7.4年,阿司匹林组严重血管事件发生风险降低了12%
阿司匹林二级预防地位稳固,中低危人群一级预防不明
[1] Gaziano M, et al. Use of aspirin to reduce risk of initial vascular events in patients at moderat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RRIVE):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The Lancet. DOI:/10.1016/S0140-6736(18)31924-X.
但在符合方案集分析(PP)中,阿司匹林显著降低心梗风险,主要研究复合终点相对降低了19%,趋近于统计学意义(P=0.07)。
[3] John M. Mandrola. Ten Things I Learned About Aspirin at ESC. August 28, 2018.
虽然有出血风险,但在这两项研究中,均对总体死亡率没有影响,也没增加致命性出血。
此外,糖尿病也今非昔比。Armitage指出,过去得了糖尿病,最担心的就是心血管病并发症,而在ASCEND研究中,由于非血管原因引起的死亡率更高(61% vs 39%)。
近日发表在Lancet上的一项研究显示,阿司匹林的效果具有体重依赖性,每日服用75~100 mg的低剂量,只对体重低于70 kg的人能起到预防心血管事件的作用,对于体重≥70 kg的80%的男性和近50%的女性却如水浇石。
欢迎购买《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
“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就是这样一本书。

两项研究未发现阿司匹林防癌作用,或随访时间尚短
这项研究共纳入15480例无心血管病的糖尿病患者,平均63岁,随机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或安慰剂治疗,以及接受ω-3脂肪酸1 g/d或橄榄油。
之前很多研究还认为阿司匹林有预防癌症的作用,但遗憾的是,在上述两项研究中都没发现阿司匹林的这种功效。
在ARRIVE研究中,心脏事件仅为预期的1/3(550 vs 1488)。尽管研究者试图招募高危受试者,但最终为受试人群为低风险人群。
平均随访7.4年,阿司匹林组严重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安慰剂组相似,但绝对值降低了1.1%(8.5% vs 9.6%),发生风险降低了12%(RR=0.88,95% CI: 0.79 ~ 0.97,P=0.01);但阿司匹林组出血事件更多见,出血风险增加了29%,胃肠道出血多见。
而这些改变也对一级预防试验设置了难度。不过总归对患者而言是好事。
参加研究者心血管风险的管理为试验增添了难度
而在ASCEND研究中,却发现,体重超过70 kg者,事件率更低。Armitage指出,对于事后分析的解释还是应该瑾而慎之。
Gaziano介绍说,在ARRIVE研究中,80%的受试者体重指数大于25 kg/m2。未来计划就体重和阿司匹林的作用做一个进一步的分析。
两项研究未发现体重对阿司匹林疗效的影响
而基于糖尿病患者死因变化的情况,主导ASCEND研究的Armitage表示,她不会用阿司匹林,而是尽力去改变这位患者的各种风险因素。
美国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浸信会医疗协会John M. Mandrola就此对话了两项研究的主要研究者:美国布莱根妇女医院的J. Michael Gaziano和牛津大学的Jane Armitage两位教授。
关于阿司匹林心血管预防的研究有一箩筐了,为什么还要开展这两项研究?
估算有出入的原因,主要是当前,控烟、控制反式脂肪酸摄入等,提供了让心脏更健康的环境。而且患者也更多地应用其他预防性治疗,比如服用他汀类药物和抗高血压,这些都降低了心脏病的发生。
两位主要研究者指出,目前阿司匹林二级预防地位稳固,但在中危人群的一级预防作用并不明确,研究较少。而ARRIVE研究和ASCEND研究就是旨在明确心血管病高风险人群一级预防作用的。鉴于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属于心血管中危人群,回答这个问题还是很重要的。
ARRIVE研究共纳入七个国家501个中心12546例10年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ASCVD)风险介于10%~20%的受试者。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图1 阿司匹林组和安慰剂组随访5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累积发生率
随访5年后,意向性分析(ITT)显示,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组(100 mg)和安慰剂组心梗和脑卒中等首次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相似(4.3% vs 4.5%),而胃肠道出血发生率却较高(0.97% vs 0.46%)。
最近有两项研究向阿司匹林在中低危人群的一级预防作用泼了冷水,一项是ARRIVE研究;另一项是ASCEND研究,这两项研究显示,阿司匹林在心血管中危和糖尿病患者的一级预防作用不大。
来源:
对话末了,Mandrola问如何对一位中年的糖尿病患者建议心血管一级预防。
ASCEND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虽有获益,但其出血风险生生抵消了获益。若继而补充鱼油营养剂,也未能起到预防心脏病的作用。
中年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会让人“变傻”!
神经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提示,中年人群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特别是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或可能加快中年认知功能下降。研究发现,与非高血压患者相比,高血压患者的认知功能下降加快的风险增加了65%。吸烟者比不吸烟的人,认知功能下降加快的风险增加了87%。糖尿病患者比非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下降加快风险增加1.5倍。而且危险因素数量越多,认知功能下降加快风险也越高。赵水平解读ADA糖尿病指南:几乎所有糖尿病患者需加用他汀
糖尿病患者多合并有血脂紊乱,如何更好管理糖尿病患者血脂?近期中南大学湘雅二院赵水平、赵旺等就此对近年来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和美国内分泌医师协会(AACE)/美国内分泌学会(ACE)对糖尿病患者降脂的态度和推荐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几乎所有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应加用他汀杨进刚阜外2023-08-02 11:50:30
0000蝉联心血管期刊榜首!中国循环杂志最新核心影响因子2.758
梅花报新春,牛年喜来到。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20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自然科学卷》发布的结果显示,《中国循环杂志》核心影响因子再创新高,达到2.758,在21种心血管病学类期刊中再次排名第一。表12019年心血管病学类期刊核心影响因子前十名期刊名称核心影响因子数值核心影响因子排名中国循环杂志2.7581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502中国心血管杂志杨进刚阜外2023-09-13 16:57:23
0000Circulation文章称微血管病变在心肌缺血起关键作用:分为4型,用4条标准可诊断
近期,Circulation杂志刊登了了“缺血性心脏病再评价: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在心绞痛病因中的基础作用”一文。文章指出,缺血性心脏病可由多种机制引起,包括心外膜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痉挛和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CMD)。作者说,“显而易见,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在心肌缺血中起着关键作用。”杨进刚阜外2023-08-23 12:44:41
0000中国循环杂志2015年十大事件
匆匆又是一年,《中国循环杂志》的全体员工团结一心,圆满完成了一年的工作,小有成绩。编辑部也评出了杂志社一年的十大工作成绩,也算是工作汇报吧。1、心血管中文期刊排名出炉,《中国循环杂志》位居第二;2、高润霖院士担任《中国循环杂志》总编辑;3、《中国循环杂志》刊载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4、《中国循环杂志》社出版2015年指南增刊;5、《中国循环杂志》社社举办临床戒烟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