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rculation文章称微血管病变在心肌缺血起关键作用(分为4型,用4条标准可诊断)
两种分类方法实际上是Circulation这篇文章将有心肌病和瓣膜病的患者单独作为一个类型。
微血管病变性心绞痛诊断标准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也常导致心肌病和心脏瓣膜病患者发生心绞痛,以及类似Takotsubo综合征的应激心肌病,和没有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心肌梗死患者。
表1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机制和临床表现
作者认为,近年来心肌缺血诊断取得很大的进展,可以使用一些检查来研究冠状动脉血流储备降低和微血管痉挛的功能和结构原因,在日常临床实践中可以发现更多的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虽然一些抗心绞痛药物可能有帮助,但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治疗仍然是一项挑战。
表2 微血管病变性心绞痛诊断标准
作者说,“显而易见,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在心肌缺血中起着关键作用。”
图1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在缺血性心脏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文中称,稳定性微血管性心绞痛的患者通常存在劳力或静息性胸痛、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减少或微血管痉挛,明显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分为4型
但微血管病变性心绞痛还可以进一步扩展到包括存在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后以及心脏移植后患心绞痛的患者。这样的患者有相当的比例。
文章指出,缺血性心脏病可由多种机制引起,包括心外膜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痉挛和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CMD)。
近期,Circulation杂志刊登了了“缺血性心脏病再评价: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在心绞痛病因中的基础作用”一文。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机制
作者认为,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可分为以下4种类型。
微血管病变性心绞痛是指,在没有冠状动脉狭窄的情况下,由微血管功能障碍引发的心绞痛症状和心肌缺血。
当符合心肌缺血的症状、未发现冠状动脉有狭窄性病变、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和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受损证据这4个标准时,诊断出明确的微血管性心绞痛。如果存在标准1和2,则诊断出疑似微血管性心绞痛,但必须具备有缺血(标准3)或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受损(标准4)的客观证据。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则按照微血管病变的不同病因将分成了三种类型:不合并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合并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以及其他类型的微血管病变。其他类型则包括应激性心肌病(Takotsubo 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炎、主动脉瓣狭窄、 Anderson-Fabry病、心肌淀粉样变性等。
来源:[1] Reappraisal of Ischemic Heart Disease: Fundamental Role of 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ngina Pectoris. Circulation. 2018;138:1463–1480.
阜外学者证实:右乳内动脉也是理想桥血管
阜外医院王小啟、畅怡等发表研究证实,使用右乳内动脉进行冠脉搭桥手术,早期结果良好,并发症率较低,右乳内动脉-前降支(LAD)桥与左乳内动脉-LAD桥的流量相当。右乳内动脉与其他靶血管吻合时,即时血流量评价桥质量可靠。研究者表示,对于LAD的桥血管选择,无论是左乳内动脉还是右乳内动脉,目前并无文献证明其差异。BMJ:两项研究质疑心脏复苏指南
近期,在BMJ上发表的两项研究质疑现有的心脏复苏指南。一项研究是针对电击除颤时机的。2005年之前,相关指南推荐“堆叠式”除颤,即对于猝死患者,两次电击除颤无延迟,而2005年后指南修订指出,二次除颤尝试要延迟,期间留出时间来进行胸部按压。血压130-139/80-89者,心衰和房颤风险明显升高!日本研究
2017年发布的美国高血压指南定义,血压在120~129mmHg即为血压升高,血压≥130/80mmHg即诊断为高血压,130-139/80-89mmHg为1级高血压,≥140/90mmHg为2级高血压。近日,发表在Circulation上的一项日本研究显示,血压升高即增加人群心衰和房颤风险。杨进刚阜外2023-09-15 18:01:140000近8成新冠肺炎患者,半年后仍有症状!Lancet金银潭医院研究
近期,新冠肺炎在国内有所抬头,不同地区起伏报告新诊病例。新冠病毒较为“完美”,传染力强,危害大,得了新冠肺炎出院数月后预后如何?1月8日,发表在Lancet上的一项武汉金银潭医院1733位新冠肺炎患者的研究让人很郁闷。该研究发现,在症状发生后6个月,76%的患者仍至少有1种症状,在女性中尤为多见。其中63%的患者存在疲劳或肌肉无力,26%有睡眠障碍,23%出现焦虑、抑郁。杨进刚阜外2023-09-12 15:05:5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