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rculation杂志文章观点(不考虑年龄诊治高血压,荒谬,最佳成人血压水平应该这么算)
但作者也认为,这个公式并非基于临床研究,也是一个任意确定的,只是一个参考。
作者认为,与30-39岁的人相比,八十多岁的老人已经长时间暴露于高血压的之下,靶器官和血管的病理改变不太容易逆转,尽管血压可以降低,甚至降到正常,而心血管事件风险仍是增加的。
这相当于40岁患者为120 mmHg,60岁患者为130 mm Hg,80岁患者为140mmHg。
虽然SHEP、Syst-Eur、HYVET和SPRINT试验都发现,老年高血压降压有益处。但Lewington等的一项研究发现,但随着年龄增加,血压与心血管危险的相关性在下降。
随年龄升高,血压升高。过去的教科书认为,血压升高是代偿机制。这一观点已经被摒弃,但对于老年人而言,如果把血压像年轻人一样来处理,风险无疑也会增加。
因此,老年人的高血压是一种复杂多样的病理状态。
而年龄在80到89岁之间时,收缩压降低20mmHg,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下降33%,其他血管死亡下降30%。
怎么认识这个问题?最近一期Circulation杂志刊登了Franz H. Messerli等关于年龄、高血压诊断和治疗的观点。
作者建议了一个简单的根据年龄的最佳血压公式:最佳成人血压水平应该是(100 年龄/2)。
Messerli等认为,最近的指南在诊断高血压和确定高血压靶目标时,都忽视了年龄。AHA/ACC指南指出,30岁和80岁的老人应该具有相同的血压目标。
对于一些老年人,尤其是单纯收缩性高血压和血管硬化的患者,把血压降低<130/80 mmHg比较困难。有些人当收缩压低于140 mmHg时,会出现头晕和认知功能下降。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作者认为,2017年AHA/ACC指南不考虑年龄,建议将所有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降低至<130/80 mmHg是荒谬的。而美国内科医师学会/美国家庭医师学会高血压指南,将年龄> 60岁的患者的血压水平降至<150/90 mm Hg也同样荒谬。
年龄在40-49岁时,收缩压降低20 mmHg,心血管死亡风险下降超过2倍(卒中下降64%,缺血性心脏病下降51%,其他血管死亡下降57%)。
图 作者建议的≥18岁男性的年龄和种族/民族的平均收缩压, 图中红虚线是根据公式100 1/2年龄计算的收缩压
来源:Franz H. Messerli, Sripal Bangalore, et al. Age, Blood Pressure Targets, and Guidelines: Rift Between Those Who Preach, Those Who Teach, and Those Who Treat? Circulation. 2018;138: 128-130.
作者指出,高血压的诊断不仅是学术问题。AHA/ACC指南中,把一名血压为133/75 mm Hg的76岁老人诊为收缩期高血压。把健康人标记为患者是有代价的。

有高血压,心率65~79最好!孙宁玲等多中心研究
12月3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宁玲等发表的一项纳入近万例高血压患者的多中心回顾性随访研究提示,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心率或可用来预测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心率为72时,风险最低。该研究发现,当高血压患者心率<65以及≥80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均显著增加,男士以及≥65岁的老年人风险尤其高。杨进刚阜外2023-09-22 08:25:53
0000阜外医院吴永健等研究称:危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可采用过渡性手段处理
阜外医院吴永健、王墨扬等研究提示,对于暂不宜行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的危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过渡性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可取得良好的早期临床结果。而且对于中国二叶式主动脉瓣比例高,瓣叶钙化重特点,采用瓣环上内径选择较小球囊安全有效。欧洲心脏杂志刊登中国等多国学者汇总分析:导管消融可改善房颤合并心衰患者预后
关于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最佳治疗,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近期,由德国、奥地利、比利时、中国、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开展的一项针对随机临床试验的汇总分析提示,对于合并心衰的房颤患者,导管消融作为节律控制策略,可显著改善患者生存率,减少再住院,提高窦性心律维持率,从而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青岛大学研究提示,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聚集体或可作为预测STEMI的新指标
临床上有约1/4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早期发病症状不典型,有没有什么新手段帮助从中将其甄别出来?众所周知,在急性心梗发作时,血小板和白细胞在其中也很“忙乎”。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任法新、董海秋等研究发现,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尤其是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聚集体的升高,或可作为预测STEMI的新指标。上夜班,升血压!河北医大二院崔炜等12.2万名护士调查
3月14日,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崔炜等发表的一项覆盖近12.2万名女护士的研究提示,上夜班显著增加高血压风险。而且,上夜班频率和年龄对高血压风险有叠加影响,上夜班越频繁,年龄越大,高血压风险越高。该研究显示,与近半年没上夜班的护士相比,平均每个月上>5~10个、>10个夜班的护士发生高血压的风险分别增加11.2%和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