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光和日本学者Hypertensioin杂志发文(美国高血压新定义或更适合亚洲人,理由有五)
首先,作者梳理了一下亚洲地区的高血压管理现状。
第四,高血压新定义增加的患病率并不一定意味严格用药,而是生活方式的改善更早起步。比如亚洲人群限盐、控体重均是一线推荐。
考虑到这方面的原因,130/80 mmHg这一平均血压的诊断管理目标,有助于降低血压波动峰值带来的累积风险。
但近期上海瑞金医院王继光教授和日本自治医科大学Kazuomi Kario发表在Hypertension上的述评指出,“不论是否采用130/80 mmHg这一诊断管理标准,越早的覆盖24小时的血压管理会更好地保护亚洲人群靶器官,降低心血管事件。”
王继光和Kazuomi Kario表示,医保覆盖不够,医疗可及性不理想,对降压药物依从性差,以及服用中草药等,是亚洲人群高血压诊断和管理中存在的障碍。其结果就是高血压诊断较晚,即使已确诊,因为多无症状,很多患者也意识不到其中危害。
图2 平均血压从140/90 mmHg改变为130/80 mmHg后年龄相关血压波动峰值的下降
王继光和Kazuomi Kario指出,控制高血压的目标是降低心血管事件,早诊早治有助于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而血压管理要兼顾清晨和夜间,对于亚洲人群,尤其是高危人群24小时全程管理就很重要。
二是,在亚洲人群,肥胖对高血压的影响较西方人群更为显著;此外钠盐摄入也均较多,而且从遗传角度而言对钠也更敏感。

三是,亚洲人群血压波动幅度比西方人群更大,尤其是晨峰血压和夜间高血压在亚洲人较为多见。而夜间高血压与高钠盐摄入和盐敏感性以及动脉硬化有关。
为什么亚洲人群高血压控制不够理想?
比如中国,高血压知晓率为47%,控制率为14%,而新加坡的知晓率则为74%,控制率为69%。我国台湾地区高血压防控工作较出色:知晓率为72.1%,治疗率在全亚洲之首达89.4%,控制率为70.2%。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2] New efforts to curb high blood pressure in Asia. AHA. May 16th, 2018.
第五,高血压的诊断是基于平均血压水平,而心血管事件往往由于血压波动峰值所触发。引起血压波动的因素很多,而年龄相关的动态血压波动峰值将会比平均血压升高得更为显著。
而上述的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是基于140/90mmHg,如果按130/80 mmHg这一标准,除了患病率会明显上升外,控制率会大幅降低,尤其在年轻人群中。
欢迎购买《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
“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就是这样一本书。
如果按2017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会(AHA/ACC)指南对高血压的新定义,即将140/90 mmHg改变为130/80 mmHg,亚洲人差不多一半都有高血压。
此外,为了加强亚洲地区的高血压管理,亚洲高血压领域专家还建立了“HOPE Asia Network”这一组织,Kazuomi Kario任主席。这一组织旨在改善亚洲地区血压管理状况,保护靶器官,达到心血管零事件。
两位专家指出,限盐<6 g/d,控制体重指数<25 kg/m2是亚洲人群管理高血压重要干预方式。
2017年AHA/ACC新指南对夜间高血压的门槛也进行了调整,即为110/65 mmHg。而这一调整同样大幅增加了夜间高血压的未控制率和隐蔽性夜间高血压患病率。
那么,2017年AHA/ACC高血压新指南到底是否适合亚洲人群?王继光和Kazuomi Kario就此从亚洲人群的高血压控制情况和高血压人群特点进行了阐述。

[1]Kario K, Wang JG. Could 130/80 mm Hg Be Adopted as the Diagnostic Threshold and Management Goal of Hypertension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sian Populations? Hypertension. 2018 Jun;71(6): 979-984.
来源:
一是,首先亚洲人群与西方人群相比,高血压与脑卒中、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病更为密切。而且脑卒中、心力衰竭在人群中也更为普遍。
图1 亚洲不同国家和地区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除此之外,要想改善亚洲人群高血压,就要有的放矢,亚洲人群高血压也有其共性:
亚洲差不多有40亿人,但不同国家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普遍较低,而且差异较大,并受到地区、经济和文化差异的影响。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BNP水平升高须警惕房颤
B型利钠肽(BNP)主要由心脏分泌,其血浆浓度能反应心脏容量和压力负荷的变化,在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已经成为临床上心力衰竭最重要的生物标志物之一。另有研究发现,房颤患者的血浆BNP水平也有不同程度升高。美国国立卫生院研究:代谢减慢并非中年发福罪魁,是懒人借口!任何活动都重要!
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人到中年,相当一部分人开始增加体重,大腹便便,变成了“油腻大叔”。中年油腻可不是好事儿。我国学者个长达35年的研究。结果发现即使是从体重从正常变成超重,死亡风险也增加42%。有些人把中年发福归咎于代谢减慢。但美国国立卫生院的一项研究,随着年龄增加,身体的新陈代谢率并没有减慢。新陈代谢率减慢纯粹是给懒找借口!杨进刚阜外2023-08-19 15:27:42
0000肥胖、吸烟和饮酒,推高中国男士血压!王继光等Nature子刊述评
近日,上海瑞金医院王继光教授等在Nature子刊发表述评文章,指出在过去30年,中国高血压患病率大幅上升,目前约有四分之一的中国成年人患有高血压,这一增长主要归因于普通人群的预期寿命增加,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年轻人和中年人高血压发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杨进刚阜外2023-10-02 08:06:18
0000有心血管病,低脂饮食不如地中海饮食!柳叶刀对照研究
既往研究表明,对于无心血管病的人群,地中海饮食和低脂饮食均可有效预防心血管病,其中地中海饮食连续多年被评为最佳饮食、最佳心脏饮食。5月4日,柳叶刀杂志发表的一项西班牙的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在已换心血管病的患者中,与低脂饮食相比,地中海饮食仍然有明显优势。中年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会让人“变傻”!
神经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提示,中年人群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特别是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或可能加快中年认知功能下降。研究发现,与非高血压患者相比,高血压患者的认知功能下降加快的风险增加了65%。吸烟者比不吸烟的人,认知功能下降加快的风险增加了87%。糖尿病患者比非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下降加快风险增加1.5倍。而且危险因素数量越多,认知功能下降加快风险也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