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成医疗纠纷重灾区(该不该多做检查,这是个问题)
开展以上两项研究的学者还发表了多篇相关文章,均提示对低危胸痛患者进一步进行无创检测不但不会降低之后急性心肌梗死或MACE事件的发生,而且还延长了患者入院时间、增加了医疗花费,并增加了之后入侵性操作的潜在风险。
但最近发表在JAMA子刊上的ROMICAT-II试验,对美国9家医院1000例没有明显缺血症状的胸痛患者进行了分析。其中118例患者仅临床评估,882例患者则进一步接受了负荷试验或冠脉CT,两组患者基线特征相似。
台湾曾总结过与心梗有关的医疗纠纷,共36例,其中38.9%是误诊。涉及心脏科和急诊的医生能赢92.6%的纠纷,但其他科医生有25%败诉。
(2)未对疑似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进行序列复查;
还有一项多中心入选3077例患者的研究,58%的患者收入院,26%确诊为心肌梗死,总漏诊率7.3%,其中半数的漏诊病例可以从心电图找到心肌梗死的迹象。
欢迎购买《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
“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就是这样一本书。
Sandhu等分析了92万无明显缺血胸痛患者,在48小时或30天内做进一步的负荷试验、血管造影以及血运重建的患者,1年内的急性心梗入院率却没有降低。
[4] JAMA Intern Med, 2018, 178: 212-219.
结果就像预料中的那样:118例仅临床评估患者,住院时间短、花费少、冠脉造影比例低(2% vs 11%)。但28天内,两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无差异。
(3)症状不典型;
但N Engl J Med曾刊登过一项史上最大的漏诊研究,共入选10,689例患者。研究方案是心电图、重复心电图和12导联心电图监测;心肌坏死标记物,复查心肌坏死标记物,观察6~12小时,未采用负荷试验。结果是漏诊2.1%的急性心梗,漏诊2.3%的不稳定心绞痛。
对于远端效应,由于堵塞心肌的面积小,症状不典型。但问题是血管的近端有斑块破裂在持续不断地形成血栓,或者在酝酿一次新的危机。就像恐怖分子,说不清什么时候就会发动恐怖袭击。
因胸痛或胸部不适来就诊的患者,发生医疗纠纷的风险会很高,因为有部分病人是心肌梗死,但在早期症状和心电图不典型,而心肌酶或坏死标记物也没有升高。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从新闻报道中也可以经常看到,有些人肩痛,在排队时猝死了;有些人牙痛,最后诊断为心肌梗死;表现为上腹痛的心梗比例也较高。
美国心脏协会(AHA)对这类低危胸痛患者的处置推荐是,如果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排除了急性心梗,还需在72小时内进行负荷检查,或者冠脉CT。
[2] AmalMattu. Noninvasive Testing of Low-Risk Chest Pain: Time to Change Guidelines? Medscape. May 10,2018.
为什么会漏诊心梗?
[6] N Engl J Med, 2000, 342: 1163-1170
有研究发现,对于胸痛的患者收入院进行的评估的比例越高,漏诊的比例就越低。鉴于心肌梗死的致命性危险,以及较高的医疗纠纷比例,留给医生的考虑似乎不多。
(2)没有注意到有提示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5] JAMA Intern Med, 2017, 177: 1175-1182.
现在已经比较清楚,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有两个效应,一个叫局部效应,局部长了血栓使血管变狭窄。还有一个效应,叫远端效应,是比较小的血栓被冲下来,堵住了远端的血管。
来源:
(4)没有考虑到心肌梗死为可能的诊断。
(3)未实施避免疾病进展治疗措施。
作者总结,临床医生在下列情况败诉:
中国心梗注册研究发现,每40个心梗就有一人表现为上腹痛、100个心梗有1人表现为牙和下颌疼痛等。
[3] Circulation, 2010, 122: 1756-1776
一项进行了100例尸检证实的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中,约1/2的病例为漏诊病例。其中四个关键的因素,包括:
(1)错误应用实验室检查;
[1] J Forensic Leg Med, 2017, 48: 41-45.
(1)典型胸痛和有心血管危险因素患者的心梗误诊;
心碎综合征逐年增多,50~75岁女性最常见!美国13万例患者分析
近日发表在JAHA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心碎综合征的发病呈上升趋势,其中50岁及以上年龄女性发病率最高。这项研究共分析了美国2006~2017年135463例心碎综合征病例,结果显示,不论男女,心碎综合征的发病每年都稳步增长,其中病例以女性居多,占88.3%。而且,50~74岁女性患病率至少是男性或年轻女性的6~12倍。心碎综合征,是一种由强烈的心理或生理应激引起的急性心力衰竭综合征。采取21种措施,可避免全球3900万例死亡! Lancet建议
联合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从2015年到2030年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过早死亡降低三分之一。但到目前为止,多数国家进展缓慢。近期,柳叶刀杂志发表文章,推出了针对低中收入国家的21项必要干预措施,这些措施不但具有成本效益,而且可行。使用这些措施,多数国家可实现慢病控制目标,最大的益处就是降低心血管病死亡率。世界卫生组织:听音乐声音过大!或致全球近半数年轻人耳聋
据近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全球近50%的12~35岁的人,即11亿人由于通过个人音频设备听音乐的音量过大(超过安全水平)而面临听力损伤风险。约40%的人在夜总会、迪斯科舞厅和酒吧中接触到潜在的有破坏性的声音损坏听力。【世界高血压日大礼包,下载基层高血压管理指南】知晓自己的血压,管好自己的血压
5月17日,是第14个世界高血压日。高血压管理的主战场在基层,为此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层高血压管理办公室、基层高血压管理专家委员会还专门制定了指南(点击可下载原文)。要点见下:我国是高血压大国,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有高血压,有约2.7亿人有高血压。我国因心血管病死亡者中,至少50%与高血压有关。杨进刚阜外2023-08-16 14:16:49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