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高血压专家组声明(用诊室血压诊断高血压和调药不确切)
1、不论患者是否接受降压治疗,都要鼓励其进行家庭血压监测。
家庭血压监测:应予鼓励
3、家庭血压监测常常受制于较差的、不标准的监测方法,血压监测结果往往存在偏倚。
4、必须使用国际标准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进行家庭血压监测,这种血压计要能存储数据,能显示平均血压值,医生能确认血压读数,或者血压计能连上个人电脑,或能进行电子监测。每次就诊前需要进行为期7天的家庭血压监测。
5、家庭血压监测对高血压治疗进行长期随访是有用的,能改善高血压控制率。
2、在作降压治疗决策时,应考虑到24小时平均血压。
2017年美国高血压指南公布后,引发了业界热议,尤其该指南将一般成年人高血压诊断门槛降至130/80 mmHg,受到全世界很多专家的质疑。
该国际高血压专家小组聚集了来自希腊、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加拿大、英国、中国和爱尔兰的9位专家。
来源:Stergiou G, et al. 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 and Hypertension Diagnosis in the 2017 US Guidelines: First Things First. Hypertension. 2018 Apr 23.
近期,由希腊学者George Stergiou领衔、上海瑞金医院王继光教授也在内的一个国际高血压专家组撰文认为,撇开该指南中对高血压诊断标准和降压目标的重新定义,该指南强调了血压准确评估和诊室外血压监测对于高血压诊断的重要性,这一点是“值得欢迎的”,“2017年美国高血压指南是21世纪朝向血压最优评估和高血压准确诊断的重要进步”。
2、家庭血压监测可发现白大衣高血压、隐匿性高血压、假性未控制的高血压,但不能发现夜间高血压(关于夜间家庭血压监测的新技术正在接受测试)。
专家组认为,迄今为止,该指南为诊室外和诊室血压测量提供了最全面的建议。无论患者是否接受降压治疗,临床医生都要注意评估是否存在白大衣高血压或隐匿性高血压,而对患者作出治疗决策的基础是诊室外血压监测。
1、诊室血压测量是诊断高血压和调整降压治疗的一种不确切(imprecise)的筛查方式,因此需要通过诊室外血压评估来进一步确定。测量血压应优先选择国际标准认证的电子血压计,这种电子血压计要能自动测量三次血压并计算出平均血压值。
1、动态血压监测被推荐用于诊室外血压监测和高血压诊断,可鉴别出白大衣高血压、隐匿性高血压、假性未控制的高血压、夜间高血压。
根据2017年美国高血压指南,专家组就优化血压监测,针对诊室血压测量、动态血压监测、家庭血压监测作出了如下声明。
3、动态血压监测费用应给予适当报销,同时应推广给更多的患者应用。
诊室血压测量:最好在患者安静休息并独处的情况下进行
动态血压监测:在作降压治疗决策时,应予考虑
2、最好在患者安静休息并独处的情况下进行诊室血压测量,这样可以减少白大衣效应,但其精准阈值还需要进一步明确。
专家组指出,目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大多数情况下,治疗决策只能根据诊室血压测量结果而定。诊室外血压评估绝大多数依赖于家庭自测血压而非动态血压监测。
阜外医院乔树宾研究称,这个指标评估化学消融治疗肥厚型梗阻心肌病效果更好
阜外医院乔树宾、刘蓉等进行的研究发现,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受心房大小及心室肥厚程度影响,且接受治疗前后NT-proBNP水平变化有一定规律,远期NT-proBNP水平显著下降。中国50万人10年追踪:浙江人生活方式健康,青岛男士和河南女士最差
每年全球慢性病所致死亡就占总死亡的七成,为什么冠心病、糖尿病、癌症等这些慢性病在人群中那么多见?很大原因是由于平日里不注意生活方式“养”出来的。让人遗憾的是,近期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对近50万人进行的调查发现,99.3%的人生活方式不健康,均在慢慢“养”病!杨进刚阜外2023-08-26 12:16:410000胸外按压压断肋骨?或证明复苏效果好!西班牙研究
做心肺复苏压断肋骨,也不是什么新闻了,而近日在欧洲心脏病学会2020年年会上的一项西班牙研究显示,这么用劲儿除了能救命外,还可减少心脏骤停后的脑损伤。深度胸外按压是在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推荐的。研究显示,自2010年后,心肺复苏相关损伤比例增加:2006~2010年为12.7%,2011~2015年为23.5%,2016~2020年为22.7%,仅51.6%的患者存活并出院。女士青年时肥胖或成年时发福均增加猝死风险
当前对猝死的发生还有很多迷雾,近期一项纳入7万余人追踪32年的研究发现,年轻时肥胖,或成年时发福均会增加猝死风险。“我们发现,健康体重对于降低猝死风险还是很重要的。”研究者说。“在这项研究中,有3/4的猝死者并不属于当前指南划分的高危人群,或许我们应该视野更宽一些,去降低人群猝死风险。”美国老年医学杂志:举哑铃防痴呆
近日,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学者在《美国老年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通过举哑铃等抗阻运动增加肌肉力量,会逐步改善出现轻度认知障碍的老年人的认知功能,预防痴呆。研究中的100名55~68岁的轻度认知障碍的老年人有明显的认知障碍,但不影响日常生活。研究者称,这类患者发生痴呆和阿尔海默氏病风险较高。80%的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在6年后患阿尔海默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