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心脏杂志刊登于波团队文章(STEMI患者中25,为斑块侵蚀,年轻女性和吸烟者发生率高)
“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就是这样一本书。
研究者还发现,斑块破裂在左前降支(47%)和右冠状动脉(43.3%)中分布相当。而侵蚀性斑块多出现在左前降支(占61.2%)。

侵蚀性斑块多出现于<50岁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尤其是在女性患者中。
本研究中有822例STEMI患者,209例(25.4%)存在侵蚀性斑块,564例(68.6%)有斑块破裂。
近期,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于波团队在欧洲心脏病学杂志发表研究称,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发现,在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中,约四分之一为斑块侵蚀(plaque erosion)。
欢迎购买《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
侵蚀斑块和破裂斑块的病变长度相当,但侵蚀性斑块更多发生在冠脉分支处。

图:斑块侵蚀常发生于年轻的患者,尤其是绝经前妇女。年龄<50岁是斑块侵蚀的预测指标。吸烟是斑块侵蚀的主要危险因素,而血脂异常、高血压、CKD或糖尿病比例较小。斑块侵蚀常见于LAD近端以及接近分叉。斑块侵蚀表面常有血栓,薄纤维帽粥样斑块(TCFA)和巨噬细胞较少,具有较大管腔面积的纤维性或脂质较少的斑块。
斑块破裂和斑块侵蚀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最常见的两个发病机制,是急性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重要病理基础。
相对于斑块破裂,吸烟者发生侵蚀性斑块的比例较高。但是侵蚀性斑块患者的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如血脂异常、高血压、慢性肾脏疾病和糖尿病反而少见。
在多变量分析发现,年龄小于50年、吸烟、无其他冠心病危险因素、单支血管病变、病变程度较轻,管腔大,分叉病变与斑块侵蚀显著相关。
对于男性患者,分叉病变和吸烟是侵蚀性斑块的最重要的相关因素,而女性患者中,年龄小于50岁预测侵蚀性斑块的价值最高。
来源:Dai J, Xing L, Jia H,et al. In vivo predictors of plaque erosion in patients with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clinical, angiographical, and intravascular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study. Eur Heart J. 2018 Mar 13. doi:10.1093/eurheartj/ehy101. [Epub ahead of print].
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等:小卒中症状虽轻,但短期预后差
虽然小卒中起初症状较轻,仅表现为轻度神经功能损伤。但基于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等发表的最新研究结果,我国多数小卒中患者短期内临床预后不佳,3个月内卒中复发和永久性神经功能损伤风险高。本研究发现,3个月卒中复发率9.8%,3个月致残率为14.5%。尤其是卒中后24小时内的致残率是3个月时的1.5倍。阜外研究:Hybrid 支架策略远期疗效劣于单纯置入药物洗脱支架
药物洗脱支架(DES)虽好,但仍有增加支架内血栓形成的短板,那么对于需要植入多枚支架的冠心病患者,混合置入DES和裸金属支架(BMS),即给予Hybrid支架治疗的策略是否更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学者就此进行的研究发现,Hybrid支架治疗的远期疗效要劣于单纯置入DES。杨进刚阜外2023-07-31 14:45:20
0000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有新指标!Circulation子刊刊发阜外医院姚焰团队研究
血管迷走性晕厥是临床最常见的晕厥类型,以短暂性意识丧失伴血压、心率下降为特点,可见于各个年龄段患者。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断一直是临床难点,既往通常以直立倾斜试验作为辅助诊断,但是由于其敏感度、特异度均欠佳,且临床应用不普及,目前指南不再推荐直立倾斜试验作为辅助诊断,而主要以病史特点作为诊断依据,从而造成相当一部分患者诊断困难。杨进刚阜外2023-09-11 14:56:45
0004痛失骨肉,易得房颤!欧洲心脏杂志瑞典研究
一项来自瑞典的全国性研究提示,失去一个孩子,父母得房颤的风险会轻度增加。而且,不论孩子自然死于疾病还是非自然死亡,父母得房颤的风险均增加。研究者指出,这说明,应激相关机制可能也参与房颤的发生。该研究名为瑞典医学出生注册登记研究,据登记,1973~2014年出生的孩子有3924237人。分析显示,与孩子健在的父母相比,失去一个孩子的父母出现房颤的风险增加15%。TAVR术后新发LBBB该装起搏器吗?阜外医院陈柯萍等评述
传导阻滞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具有临床意义的主要包括左束支阻滞(LBBB),以及需要起搏治疗干预的高度房室阻滞(AVB)。阜外医院陈柯萍、吴斯谨发表文章指出,现有的研究数据大都集中在第一代瓣膜,包括国产瓣膜在内的新型瓣膜的临床数据较为有限,未来需要更多、更大规模的研究比较不同类型瓣膜对传导系统影响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