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外医院宋云虎等报告(心梗穿孔部位在后室间隔的患者易发生休克)
该研究中休克定义为:收缩压低于90 mmHg,或者原有高血压者收缩压下降幅度超过30 mmHg;心率增加、脉搏细弱、面色苍白、肢体发凉、皮肤湿冷;有神志障碍;尿量每小时少于30 ml;心脏指数(CI)低于2 L/(min·m2)。
与未出现休克的患者相比,休克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较低,血管活性药物和急诊手术患者均较多。
研究者发现,休克患者中,近一半(48%)穿孔部位位于后室间隔,高于未出现休克的患者(24%);休克患者室间隔穿孔开口较大,平均为16 mm,而未出现休克的患者平均为12 mm。
美国心脏病学会对于该类患者的指导标准是:除非患者不愿接受手术治疗或有手术禁忌,否则应进行急诊手术。
来源:李汉美,刘燊,许建屏,等.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及并发心原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预后. 中国循环杂志, 2017, 32:864-868.
研究者表示,有研究显示,室间隔穿孔后死亡率为41%~81%。本研究的死亡率较低,可能存在选择性偏移,即能接受手术的或许是病情相对较轻的患者。而且休克患者由外院转诊而来的比较高(65.4%),可能自然筛选了一部分病情偏轻的患者。
该研究纳入阜外医院2005-2015年急性心梗后出现室间隔穿孔并接受外科手术的77例患者,其中52例出现休克。
研究者指出,室间隔穿孔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1%~2%。内科保守治疗效果差,手术治疗是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手术风险和早期死亡率仍较高。
3例休克患者在住院期间死亡,均为IABP 支持下循环难以维持而接受急诊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余49例存活患者在平均随访4.5年期间,失访2例,死亡2 例,1例死于妇科肿瘤,1例死于消化道肿瘤。非休克患者中无死亡病例。
阜外医院心外科宋云虎等报告,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出现室间隔穿孔的患者中,室间隔穿孔较大以及穿孔部位在后室间隔的患者易出现休克,外科治疗术后存活患者中期预后好。
我国四成男性死于吸烟、酗酒、不健康饮食和缺乏运动!上海仁济医院6万人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肿瘤研究所研究者发表研究,吸烟、酗酒、不健康饮食和缺乏运动显著增加了男性全因死亡、心血管病死亡及癌症死亡风险。据研究者估计,男性19%的死亡归因于吸烟,13%归因于活动少,11%归因于不健康饮食,5%归因于酗酒。研究数据显示,男性41%死亡、40%心血疾病和38%的癌症死亡归因于这四种不良生活方式。丹麦研究:哮喘患者易发房颤,控制越差者风险越高
一项来自挪威的前瞻性人群队列研究提示,与没有哮喘的人相比,哮喘患者发生房颤的风险增加38%。此外,哮喘的控制程度与房颤发生风险呈剂量反应关系,即哮喘控制得越差,房颤发生风险越高,哮喘控制很差的人发生房颤的风险较一般人群增加74%。研究者指出,作为一种慢性炎症性呼吸系统疾病,哮喘与房颤拥有共同的病生理机制,两者之间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阿奇霉素死亡风险高于阿莫西林!美国780万次抗生素使用分析
近日,JAMA子刊一项美国研究显示,阿奇霉素与心血管及非心血管死亡风险相关。研究显示,与使用阿莫西林相比,在使用阿奇霉素5天内,与增加的心血管死亡风险相关(HR=1.82,95CI:1.23~2.67),不过与心脏性猝死风险无关。在使用6~10天后,未再观察到这种风险。中国PCI指南六大更新:稳定冠心病患者狭窄<90%,干预时需要有缺血证据
近日,《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6)》发布。据指南主要执笔人,据沈阳军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介绍,新指南参考了31篇符合我国国情的研究及相关指南的研究证据,增加了术中操作和主要并发症防治措施等内容,新指南更加符合中国国情,也更具临床实用性。新指南有以下重要更新:1新指南首次提出建立质量控制体系欧洲心脏杂志:房颤抗凝的十五个要点
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如何使用口服抗凝药物来预防卒中?最近发表在欧洲心脏杂志的一篇综述告诉临床医生如何选择口服抗凝药物以有效地预防卒中的发生。该综述一共分为两部分,共十五个要点,临床医生应该牢记。要点1:规范口服抗凝药物使用,显著降低卒中和死亡风险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发生卒中及死亡的风险很高,规范使用口服抗凝药物能显著降低这些风险。要点2:合并冠心病的房颤患者可单独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