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生过劳死报告(3年46人,北京最多,有逐年增加趋势)

“过劳死”是因为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重,心理压力太大,从而突然引发身体潜在的疾病急性恶化,救治不及时而危及生命。
为什么中国医生这么累?作者指出,中国人口占世界的22%,但中国医务人员仅占世界的2%。中国每千人有1.2名医生,而发达国家为2.8。
第二,不合理的医疗资源配置格局。对基层诊疗水平的不信任造成三甲医院人满为患、供需失衡,中青年医生过劳死现象基本都发生在三甲医院内。
日本学者等提出过劳死有5个工作模式:(1)极长的工作时间和频繁夜班,打乱了日常生活节奏;(2)持续工作,中间不休息;(3)高压下工作;(4)繁重的体力活动;(5)持续性的高压工作。
而且,医院有教学和科研压力,使很多医学生因为工资太低而没有选择做医生,这就削弱了医疗人力资源。
Shan HP, et al. Overwork is a silent killer of Chinese doctors: a review of Karoshi in China 2013-2015. Public Health. 2017, 147:98-100.
报告发现,2013年有6人,2014年16人,2015年则为24人过劳死。30-39岁年龄段的医生最多。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作者认为,发达国家的麻醉师每年麻醉500-1000人,中国则达到了1500人。也难怪,麻醉科是过劳死的重灾区。
第四,“医者不自医”现象严重。
此外,80%的医生没有周末,53%工作6天,29%每周没有一天休息时间。94%认为每天下班后状态很差,48%感到精疲力竭。
过劳死的医生中,北京有10人,占了21.7%,其次是江苏(5人)和河南(4人)。上海有三人。
第三,精神压力大。公众对医疗工作的误解,医患关系紧张以及科研学术压力。
2017年6月,由中国医师协会资助一项研究报告了中国医生2013-2015年因过劳而猝死情况。该报告分析了46位过劳死医生的情况。
作者认为,不幸的是,中国医生全部符合这五个工作模式。曾有一项研究发现,90%医生的医生每日工作超过8小时,26%超过10-12小时,13.5%超过10-12小时。

作者还指出,医生不重视自己的健康,也促进了过劳死现象。
在猝死发生前,半数医生已经持续工作了8~12小时,11个医生持续工作超过了24小时。
麻醉科医生猝死的比例最高,达到了26%,其次是骨科和心血管科。


医患关系恶化也是中国医生面临的压力问题。2003-2013期间,有101起严重医疗暴力事件,死亡了24名医护人员。
作者认为,医生过劳死是一个社会问题,迫切需要在公立医院改革过程中,需要立法保护医生,以预防过劳死。作者也呼吁,全社会需要理解医生,以减轻医生的压力,营造良好的就医氛围。
作者引用黑龙江省政协委员吴群红的观点,认为中青年医生过劳死首先是劳动强度大。
美研究发现,常用漱口水可能会导致血压升高
近期发表的一项来自美国的研究提示,经常用漱口水清洁口腔并不是一种好习惯,可能会导致血压升高。在该研究中,健康志愿者每天应用两次洗必泰漱口水,一周后收缩压就明显升高了。而停用漱口水3天后,血压就会逐渐恢复。研究者指出,口腔中有些细菌有助于将食物中的硝酸盐转化为一氧化氮,一氧化氮有利于维持正常血压。而漱口水中洗必泰这种光谱杀菌剂可杀死这些有益细菌,从而导致血压明显升高。多数室早没有危险,精神紧张和劳累也可诱发!中国共识
室性早搏(室早)在临床经常见,24或48小时动态心电图的检出率高达40%~75%,在75岁以上人群中,69%的人可见室早。近期,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指出,精神紧张、过度劳累、过量吸烟、饮酒、喝咖啡等,可诱发室早。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但少数症状明显;多数人日间交感神经兴奋时多见。郑大二附院简立国等:非特异性室内传导延迟心衰患者CRT反应不佳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作为一种治疗慢性心衰的有效手段,可以使患者1年死亡率低于10%,但是有1/3的患者却对CRT无反应。那么哪些患者对CRT反应更好?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简立国等研究发现,不同QRS波形态的慢性心衰患者对CRT的临床疗效不同,其中伴有真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t-CLBBB)的患者对CRT有更好的反应性。射血分数保留心衰,这种方法可提高生活质量!AHA/ACC科学声明
射血分数保留心衰(HFpEF)是最常见的心衰类型之一。根据中国心衰医疗质量控制报告,在我国心衰患者中,有38%为射血分数保留心衰。一项对全国52家医院4582例急性心衰住院患者的分析发现,此类患者2年死亡率高达23.2%。但目前针对此类心衰的有效治疗手段较少。杨进刚阜外2023-10-02 15:01:17
0000阜外医院学者称:超声分子影像技术前景诱人
阜外医院吴伟春、王洋等在本刊发表文章指出,超声分子影像技术这门新兴交叉学科在血栓性疾病的诊治中展现出诱人的前景。超声分子影像技术是通过将目的分子特异性抗体或配体连接到声学造影剂表面构筑靶向声学造影剂,使声学造影剂主动结合到靶区进行特异性的超声分子成像。作者指出,新近出现的血栓靶向造影剂可以与血栓特异结合并深达血栓内部,在血栓性疾病的检出和与诸多疾病的鉴别中发挥着巨大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