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外学者发现心原性猝死高危人群
本研究中,室壁瘤部位有存活心肌的患者的心原性死亡率是室壁瘤部位无存活心肌患者的2.7倍,其1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3.6%、82.2%和80.2%,低于室壁瘤部位无存活心肌患者的生存率(97.9%、93.8%和90.5%)。
本研究进一步证实,GPET测定的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SV)作为评价心室重构的重要参数,预测室壁瘤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价值。
研究发现,近三成的室壁瘤患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这类患者的心原性死亡率为19%,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9.3%)。
来源:杨易剑, 侯翠红, 田丛娜, 等.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心肌代谢显像探测左心室室壁瘤的存活心肌及其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对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中国循环杂志, 2015, 30: 1152-1156.
研究纳入160室壁瘤患者,平均随访4年。心肌灌注和代谢显像图像半定量分析获取灌注-代谢不匹配分(MMS)。室壁瘤部位 MMS ≥ 2.0定义为室壁瘤部位有存活心肌。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晓丽、杨易剑等研究发现,近40%的室壁瘤患者的室壁瘤部位有存活心肌,这类患者的预后较差,如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则预后更差,心原性死亡率高达38.5%。
另外,本研究中,女性室壁瘤患者比例明显少于男性(13.1% vs 86.9%),但是其心原性死亡率显著高于男性(33.3% vs 8.6%)。研究者认为,女性室壁瘤患者在临床上应引起高度重视。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研究者称,室壁瘤心肌存活患者死亡原因多为心原性猝死,推测室壁瘤部位的存活心肌可能是室性心律失常的诱发因素。
更重要的是,室壁瘤部位有存活心肌且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的心原性死亡发生率高达38.5%,其 1 年、3 年、5 年的生存率分别为 92.3%、67.1%、55.9%,提示这类患者为高危患者。
BMJ 副主编:被拒稿大多是因为研究没有价值
“如何发表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论文?”是所有临床研究者都非常感兴趣的问题。BMJ副主编、BMJOpen杂志主编TrishGroves教授就这个问题做了很好的讲解。她指出,首先,要提出一个好的研究问题;第二,要采用适合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第三,遵守学术规范。杨进刚阜外2023-08-02 15:47:06
0000英国20万例癌症患者随访14年,6%死于放化疗相关心脏病
近期,发表在《循环》上的研究提示,癌症患者死于心脏病的风险依据癌症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别。而且确诊癌症年龄越早,死亡于心血管病的风险越高。研究者对200945例生存期在5年以上的癌症患者,随访14.3年,死亡患者中有6%的死亡原因为心脏病。研究者发现,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死于心脏病的风险最高,增加近3倍。美研究提醒,气温变化大,心梗风险高
初春以来,乍寒乍暖,而一项将在美国心脏病学会2018年年会上发布的研究表明,日气温波动幅度每变化5℃,心梗风险约增加5%。此外研究显示,与日温差变化在10~25℃相比,超过25℃会显著增加心梗发作风险。研究者认为,全球变暖会导致极端天气事件,而这会导致日温差波动较大。而他们的研究提示,气温波动或潜在增加心梗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