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529

马长生(房颤诊疗进入新时代)

杨进刚阜外杨进刚阜外2023-08-07 15:23:190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马长生教授

开始治疗前向每一位房颤患者解释预期的治疗效果和临床获益有助于消除患者过高的治疗期望,并有可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多数房颤患者需由接受过训练的护士及心血管科医生进行定期随访,以确保持续优化管理,减少患者的再住院率及死亡率。

2016 年ESC 房颤管理指南强调了以患者为中心的综合房颤管理模式,由全科医生、心脏及房颤卒中专家、外科医生共同构建专业诊疗团队,合理使用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房颤信息管理系统等工具,提供多种房颤治疗的选择方案,根据患者的意愿进行个体化治疗,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患者的长期依从性。

房颤的综合管理应该以患者为核心,与患者共同决策,加强患者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建立多学科房颤治疗团队协作管理,积极应用信息手段和自动决策支持手段,通过生活方式积极干预和危险因素管理,加强干预手段和药物依从性和有效性检查,最终最大程度的改善患者预后。

随着越来越多的证据积累,我们认识到房颤的防治不应局限于房颤本身,更多的综合管理措施包括体重控制、降压治疗、血糖控制、纠正呼吸睡眠暂停、增加体力活动、规范应用调脂药物等治疗手段对于房颤的预后均有积极的影响。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改善预后的治疗(抗凝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和改善症状的治疗(室率控制和节律控制)。

当前,房颤治疗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除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外,随着新型口服抗凝药、左心耳封堵和房颤导管消融的广泛应用,房颤治疗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然而,这些治疗手段的变化能否真正转化为房颤患者的临床获益,仍然需要进一步评估。

一个完整的、结构化的房颤管理路径应包括从诊疗到随访在内的全部内容。对初诊房颤患者,需要进行全面的心血管系统评估,评估内容主要集中于血流动力学稳定性、诱发因素或基础疾病、卒中风险和抗凝、室率控制情况以及是否需要行节律控制等五个方面。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