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rculation发表丹麦研究称(50岁前患心梗过早死亡风险翻倍,女性增2倍)
研究者表示,近30年来,心脏病30天内死亡率显著降低,因此这些年轻的心脏病患者的长期预后需要关注。
本研究中,曾患心脏病的幸存者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患病率显著高于一般人群(11.7% vs 0.4%);比如高血压的患病率为10.6%,显著高于一般人群的1.2%,糖尿病的患病率为7.4%,同样高于一般人群的1.1%,还有肥胖的患病率为4.6%,也高于一般人群的0.8%。
对于曾患心脏病的人群,戒烟、运动以及健康饮食可显著降低心脏病的再次发生,进而降低死亡率。
近期,Circulation心血管质量和结果评估子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50岁以下发生过心肌梗死的患者早死亡风险是一般人群的2倍。尤其是女性幸存者的死亡风险更高,是一般人群的3倍。
研究发现,这些50岁以下发生过心梗者的过早死亡风险升高,幸存1年者的死亡风险是一般人群的1.89倍,尤其是女性幸存者的死亡风险更高,是一般人群的3倍。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来源:Long-Term Survival Among Patient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Before Age 50 Compared With the General Population. A Danish Nationwide Cohort Study Circulation: Cardiovascular Quality and Outcomes. doi: 10.1161/CIRCOUTCOMES.115.002661
“那些年轻时患心脏病的人群在今后仍面临再次发生心脏病的高风险”,研究者强调,“因此,对于他们来讲,遵医嘱用药以及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尤其是戒烟很重要”
欢迎购买红皮书——《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

研究纳入了21693例在50岁以下发生过心脏病的受试者,并与21万普通人群做比较,随访11年,50岁以下发生过心梗的患者中,男性占80%,他们的平均年龄是45岁。83.6%的年龄在40~49岁,仅1.8%在30岁以下。
50岁前发生心梗和普通人群的死亡风险
据研究者估计,自1980年,心脏病死亡率降低,一半是源自一级预防的有效实施,尤其是控烟起了关键作用。 另一半则是由于心梗后的有效的紧急救治以及高血压和高血脂的有效管理。
胸外按压压断肋骨?或证明复苏效果好!西班牙研究
做心肺复苏压断肋骨,也不是什么新闻了,而近日在欧洲心脏病学会2020年年会上的一项西班牙研究显示,这么用劲儿除了能救命外,还可减少心脏骤停后的脑损伤。深度胸外按压是在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推荐的。研究显示,自2010年后,心肺复苏相关损伤比例增加:2006~2010年为12.7%,2011~2015年为23.5%,2016~2020年为22.7%,仅51.6%的患者存活并出院。房颤患者植入起搏器,抗凝药该停吗?阜外医院陈柯萍等综述
随着心血管病发病率逐年增加,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的需求量也增加,包括起搏器、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起搏器和除颤器。许多植入CIED的患者合并房颤,需长期抗凝治疗。国内外指南均推荐,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优先选择新型口服抗凝药进行抗凝治疗。因此,在CIED植入围术期,有较多患者面临新型抗凝药管理的问题。白天爱打盹,心衰风险高!美国研究
既往研究表明,夜晚睡眠紊乱的人,更容易出现心衰。一项美国研究发现,白天打盹过长或过多,也与未来心衰风险增加有关。研究者认为,白天打盹过多可能是心衰的临床前表现。在该研究中,与白天打盹<44.4分钟的人相比,白天打盹≥44.4分钟的人出现心衰的风险增加73%。与每天白天打盹<1.7次的人相比,每天白天打盹≥1.7次的人出现心衰的风险增加了1.2倍。为肥厚型心肌病靶向药物研发奠定基础!Cell Discovery阜外医院周洲/胡盛寿/王水云团队研究
杨进刚阜外2023-10-01 22:16:26
0000阜外医院研究称,消融治疗心脏肿瘤致室速效果差,切除肿瘤才治“本”
心脏原发肿瘤发病率较低,而因肿瘤介导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更不多见,但是一旦出现,该类室速的处理非常棘手。阜外医院杨建都、张澍等基于12例心脏非黏液性肿瘤介导的室速的患者的治疗经验称,药物和消融效果差,完全手术外科手术治疗是干预这类室速的最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