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性冠心病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共识,特殊人群抗血小板治疗的七个要点)
1. 对于有心梗史、糖尿病、慢性肾病、多支病变和左主干病变的高危患者,如出血危险较低,可长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长期抗血小板治疗至关重要,但同时必然伴随出血风险,为一助临床医生认识和评估抗血小板治疗的获益与风险,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联合制定了《稳定性冠心病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现就其中对特殊稳定性冠心病人群的建议摘要如下。
如需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如PCI术后或高危患者,可选择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联合1个抗血小板药物,证据最充分的方案是华法林联合氯吡格雷。如患者出血风险较低,也可考虑短期三联,即口服抗凝药物联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5》就是这样一本书。
建议接受对于球囊扩张及置入BMS者,应分别推迟到PCI术后14d和30d。置人DES患者,最好推迟至PCI术后1年,最少6个月。如术前必须停止P2Y12受体拮抗剂,在可能的情况下建议继续使用阿司匹林,术后应尽快开始P2Y12受体拮抗剂治疗。
2. 对于高龄患者,长期抗血小板治疗建议阿司匹林不超过100 mg/d,氯吡格雷为75 mg/d,如需负荷量可酌情调整。普拉格雷和替格瑞洛在75岁以上老年人中慎用。
5. 对发生活动性消化道出血者,待状况稳定后,可重启抗血小板治疗,同时注意严密监测出血复发。对于消化道出血高危患者长期治疗中,需监测和观察消化道不是和出血等不良反应,可每1~3个月定期检查粪便潜血及血常规,以尽早发现异常。
4. 对于既往发生过出血性脑卒中者,建议颅内出血稳定6个月后,可考虑重启抗血小板治疗,而脑叶出血患者应个体化处理。
来源:稳定性冠心病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 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6, 44: 104-111.
7. 需要长期口服抗凝治疗者,如仅需单个抗血小板治疗,首选单用华法林,其次可选择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如选择达比加群,应考虑同时联合抗血小板治疗。
3. 伴有慢性肾病的患者既是血栓高危人群也是出血高危人群,在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前必须进行肾功能评估和出血风险评估。PCI后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GPIIb/llIa受体拮抗剂联合治疗的慢性肾病患者随肾功能不全分级增高,出血增加。
6. 需要行非心脏手术者,如在PCI术后,则应避免过早停用P2Y12受体拮抗剂,尽量推迟手术到患者完成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疗程。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一生可能只见一次的病例】
心血管病高危人群超过20%拒绝服用他汀!JAMA子刊研究
杨进刚阜外2023-10-02 13:30:19
0000美国心脏协会:做到八点可活的更健康,首先要科学算命
怎么能活得更久、更健康?美国心脏协会(AHA)建议做到以下八个方面,可以帮助你降低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风险,因为这是成年人整体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1、科学算命对于年龄在40~75岁之间,没有心血管病的人,可以进行科学算命,计算未来10年内发生心血管病的风险。中国人该怎么评估,可参考中国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和管理指南。【点击下载全文】如果有肾病或心脏病家族史,未来发生心血管病的风险也是增加的。ATVB刊登中国CARE-II研究: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斑块近八成有坏死核,三成为高风险斑块
与没有糖尿病的人相比,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那么,糖尿病患者的斑块有哪些不同于普通人群的特征呢?近期,清华大学医学部生物医学影像研究中心和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放射科学者通过血管磁共振成像检查,发现在我国有症状的糖尿病患者中,颈动脉斑块更容易出现钙化以及富含脂质的坏死核。这说明,糖尿病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急性心梗支架术后,冠脉微循环障碍知多少?北大人民医院研究
北大人民医院王伟民等通过心肌声学造影检查发现,在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梗患者中,近七成仍存在冠脉微循环障碍。进一步分析显示,女性、陈旧心梗病史、ST段抬高型心梗、术前罪犯血管TIMI血流<3级是冠脉微循环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所有患者在心梗急性期接受心肌声学造影后,未出现并发症。杨进刚阜外2023-09-20 14:15:49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