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房颤急诊处理四要点(一抗栓,二评估,三降率,四转复)
患者血栓栓塞和出血风险的评估,谨遵CHA2DS2-VASC评分(表1)。

“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5》就是这样一本书。
对于心室功能稳定(左心室射血分数0.40),无/或仅有轻微与心律失常相关症状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建议采用宽松的心室率控制。但对于症状明显或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仍应采取严格的心室率控制,否则未控制的心动过速可导致心功能下降(尽管是可逆性的)。
他认为,对于快速房颤,急诊处理最关键的原则是一抗栓、二评估、三降率、四转复。
47岁的莎士比亚曾描述自己“我的身体在颤抖,我的心在疯狂地舞动,但这并不能引起我的快乐”,这段话被医学史认定是对房颤最早的描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海澄教授则在本刊中介绍了快速房颤的急诊处理。
来源:张海澄. 心血管急症救治(3)快速心房颤动的急诊处理和心室率控制(续2). 中国循环杂志, 2014, 29:9-11.
总之,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急性房颤患者,不论持续时间长短,均宜尽快将心室率减至110 次/分以下,以缓解症状和保护心脏功能。
除了年龄<65岁、孤立性房颤或存在禁忌证的房颤患者外,均应接受抗栓治疗。
CHA2DS2-VASc 评分≥ 2 分的患者,需要服用抗凝药且INR 值在2.0~3.0 之间;CHA2DS2-VASc 评分为1 分或者有1 个临床相关的非主要危险因素的患者,可以口服抗凝或给予阿司匹林75~325 mg/d,但更重前者;CHA2DS2-VASc 评分为0 分或没有临床相关的非主要危险因素者,可给予阿司匹林75~325 mg/d 或不采取抗栓治疗,但更推荐不采取治疗。
对于持续时间不到48 h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在复律前应先进行全身肝素化抗凝治疗;若持续时间超过48 h,可仍按“前三后四”原则来处理,即有效抗凝3 周后复律,复律后再有效抗凝4 周后停用,也可直接进行经食管心脏超声检查,超声未发现血栓征象则全身肝素化后转复。
【一生可能只见一次的病例】
欢迎购买《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
我国台湾研究:急性呼吸系统感染时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心梗风险增3.4倍,皮下或静脉注射风险增高达7.2倍
近年来,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增加心血管病风险的证据越来越多。最近一项来自我国台湾的研究又发现,急性呼吸系统感染患者如果应用NSAID,出现急性心肌梗死风险会明显升高。BMJ发表中国CDC文章,称80岁后正常血压需要重新界定
中国CDC一项入选平均年龄92.1岁的高龄老人的研究发现,收缩压129mmHg者死亡风险最低。收缩压低于107mmHg人群的全因死亡风险增加8%,高于154mmHg人群的死亡风险增加27%。作者称,目前血压“低一点,好一点”的说法不适用于这些老年人,在80岁以后所谓正常血压的概念需要重新界定。杨进刚阜外2023-08-17 09:40:47
0000德国真实世界研究“打脸”美高血压指南:患者未获益,反因“标签效应”抑郁
2017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高血压新指南自公布以来,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该指南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将高血压诊断的阈值从140/90mmHg降至130/80mmHg,并将130~139/80~89mmHg作为1级高血压治疗。而在欧洲和中国的高血压指南中,这一数值仅是正常高值血压。美国对高血压诊断阈值的重新界定,陆续遭到了多项研究的质疑。中国先心外科疫情重压下的奋战!手术下降70%,复杂危重占比增加70%,住院死亡率未减低!JTCVS刊登多中心研究
近日,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牵头下,国内13家儿童医院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发现,在新冠疫情爆发期间,在新冠疫情早期爆发和流行期间,可能由于一系列严格的交通管控政策等影响,先心病患者常规的围术期诊疗数量和疾病构成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杨进刚阜外2023-09-12 08:25:25
0000房颤患者脑梗死,3个月内仅四成抗凝!中国房颤注册研究
都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但近日中国房颤注册研究的一项分析表明,在发生脑中风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仅40%在3个月内开始口服抗凝药物。这项研究共对1085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进行了分析,患者均新发非致死性缺血性脑卒中。进一步分析显示,保险报销比例高、脑卒中前后房颤发作、脑卒中前应用口服抗凝药物,均增加了抗凝治疗的可能性。杨进刚阜外2023-09-22 11:31:13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