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419

中医该何去何从

健康号2023-05-14 14:50:470

当年读大学的时候,学校的名老中医号召我们做“铁杆中医”,后来了解到是邓铁涛老先生提出来的,也是老一辈人的一种期盼。很明显现在中医里面从事西医的人很多(反而很多老中医是西学中出身),在思想观念上、在方法论和评价标准方面,一切以西医的观念为标准,中医界已经失去自我主体意识,成了被改造、自我改造的一个知识体系,也是一个表面繁荣而核心内涵不断萎缩的“泡沫中医”。

在过去的几千年,中医的传承从来不是问题,因为没有受到质疑,因此理论系统异常的坚固,如果不是近代的历史巨变,中医也不会有现在的处境,但是,这对于中医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中西医结合有可能是新的医学模式,但绝对不是中医的未来,任何一个理论只有自己发展的好,保持独立的体系,才可能有未来,如果因为主流就变了,那就永远是非主流,非主流也没什么不好,保持中医的特色。

现实情况是,很多同学在标榜自己是“铁杆中医”后就开始排斥西医,中医至上,甚至逐渐形成自己的小圈子,如果铁杆是这个意思的话,也没什么意义,而且中医如果要像信仰一样存在的话,那注定是只能被少数人认同了。

章次公则嘱令后人:“欲求融合,必先求我之卓然自立。”当代中医要面向世界和未来,要为中医学更好地实现主体性开放,而努力于主体性建设。

没有中医养生知本和治病求本的特色,就没有真正的中西医结合;否认中医养生知本和治病求本的理论特色,也就否认中西医结合的可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百年来多以“他石”以攻“我玉”。今后还应用“我玉”以攻“他石”,中医理论要面向世界,要回答当代医学的重大问题,在解决当代医学重大问题中发展中医理论。

唯有这样,才有可能主体性地选择吸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借鉴近代的研究中医历程中的经验,充实发展能适应于中医学对象目的的观控技术方法,也才能以自己关于养生知本和治病求本的理论成就,与现代西医关于辨病求本的理论成就实现互补增益性的中西医结合。

张仲景提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近人陆渊雷等倡:“发皇古义,融会新知”。鉴于近代史上的“降格认同,邯郸学步,反失其故”的教训,徐衡之告诫在对疾病分类学诊断结论和相关指标,要“心知其意,不为所囿”。

近代的建设者,往往多以“破”字当头,以为“立”能随其后;殊不知不断地破,而与立却总离一步之遥。“破”之不能作为“立”的手段,这应是近代的最大教训。

勤求古训和发皇古义,就要在“通古今之变”基础上,努力发掘传统的意义和价值,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这要比随便地批判古人要困难得多。

用现代医学来研究中医其实不可取,不过给中医提供了一个一面镜子,能更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优劣,这才是最重要的。

回到中医,发展中医,中医理论要前进到中医学研究对象和实践目的这个“本”上来。

说“中医不能丢”,说“要保持中医特色,遵循中医理论体系”,关键是中医学研究对象和实践目的这个“本”,是养生知本和治病求本这个目标对象不能丢。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