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362

生死都是人生大事

健康号2023-05-12 12:36:090

朋友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现代医学大行其道,好像和中国社会无缝衔接,那么现代医疗模式是否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核相适应?反正在强势的文化面前,人们也就被动地接受了。

所以,一个人一辈子都在奔波忙碌,当一辆列车开向生命的终点站的时候,却不知道如何停下来。

今天看到一个视频,医学生带着自己癌症晚期的父亲到北京肿瘤医院知名专家那里看病,以求有什么回春之术,教授很严肃地告诉患者已经没有什么治疗意义了,以至于男生情绪几近崩溃。

这个视频的标题“我在中国最高学府学医,却救不了我父亲”,甚至冲上了热搜,看评论区说什么的都有,毫不意外的依然会有中西医之争,不少网友说可以试试中医,因为西医已经宣判“死刑”,当然教授也说了,任何治疗都是要花钱的,而且是“无底洞”。

想起一句西方的谚语,“有时去治愈,经常去帮助,却总是安慰”,这句话是源于西方的,一方面强调了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凸显出来医疗的无奈,临床上大多数疾病都是没办法治愈的,转为慢性病之后进一步加重,直至走完这一生。

人们不愿意谈论死亡的问题由来已久,孔子说的“未知生,焉知死”影响了中国两千年之久,老夫子并不惧怕死亡,“朝闻道,夕死可也”,相对探讨死亡,他更愿意去谈论生的意义。

人们一方面相信科技能解决很多难题,一旦遇到困难,立马就转变态度,只要是能解决问题的都来者不拒,大多数时间,人们的思想总是处于飘忽不定的状态。

传统文化离不开阴阳的概念,这种辩证思维在现实中往往引起很多冲突。

全世界大多数民族都认为人死了可以升天或者轮回,借以宗教的形式去安慰人的灵魂,国人却总想追求长生不死,应运而生了很多养生和长生不老的办法。

对应的问题就是死亡教育的缺失,中国人的成长过程中,死亡教育常常被糅合进思政教育之中,被挤到边缘一角,或在日常生活中被当作不吉利的禁忌,避而不谈。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