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054

猩红热(不用怕,咱老百姓有验方)

健康号2023-05-10 14:18:160

猩红热中医病名烂喉痧,发病急骤病情凶险,属温毒之类,因温热邪毒由口鼻而人,内侵肺胃,咽喉为肺胃之门户,毒热上攻,故咽喉红肿疼痛。肺主皮毛,胃主肌肉。温邪内蕴,故起皮疹。

1、赵绍琴治烂喉丹痧(猩红热)

连翘15克,忍冬花30克,紫草9克,生石膏24克,知母9克,元参45克,生草10克,地丁9克,花粉9克,僵蚕9克,杏仁9克,鲜茅芦根各45克,香犀角0.6克(冲),二付二诊

2、赵心波治猩红热

烂喉疹痧已愈,皮肤脱屑未齐,诸恙皆平胃纳甚佳,夜寐安稳病已愈,用散剂调理。焦三仙各150克,鸡内金150克,砂仁3克,共研细末,每早晚各服9克,加糖9克,开水冲服,其味酸甜,又助消化,病后最宜。

初诊发热2~3天,今晨面部、胸腹、四肢皮肤斑疹红晕,咽痛喉肿,扁桃腺肿大化脓,有白腐,今日体温39.54℃,口周围苍白,舌红尖部起刺,状似杨梅,根部黄厚,质绛且干,自觉头晕心烦急躁,不能入睡,唇焦破裂流血,大便二日未行,小便赤短深红。此温邪蕴热,气营两燔,烂喉痨痧重证。姑以凉营透斑,清气泄热,防其逆传昏厥或高烧,忌食荤腥甜黏油重之品。

身热渐退,神志也清,体温37.5℃,皮肤疹痧已透齐,咽痛止而喉肿也退,大便每日一次,小便黄少,心烦已除,夜寐甚安,舌苔渐化,红刺已退,唇仍色深紫,病势已减,余热未清,再以甘寒育阴,凉营解毒。病已向愈,防其反复,饮食寒暖诸应适宜。

方中连翘、生地、丹皮、赤芍清营泻热,滋阴。生石膏、金银花、竹叶清气化燥,板蓝根、玄参利咽解毒。芦根、牛蒡子宣表透达。

身热退净,皮肤已渐脱屑,神志甚清,精神好,饮食如常,二便自调,舌苔化净,舌质略红,两脉细弱力差,烂喉疹痧已愈,再以调理肠胃,以后天补先天之法。

药后胸腹四肢皮肤疹痧已透,神志清楚,身热渐减,体温38℃,咽痛喉肿皆减扁桃腺肿见轻,仍有白腐,舌绛起刺,状如杨梅,根部黄厚,两日来,夜寐尚安,心烦也减,唇仍焦破,大便已通不多小便短红,烂喉疹痧重证,热毒壅滞,窜扰营分,今日已见转机,再以清透热毒,凉营育阴病势虽见好转,然毒热甚重,防其逆传。

猩红热并发口腔溃烂红肿灼痛者,可用下方外敷: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养阴利咽。主白喉、喉痧(猩红热)、喉炎及一切喉痹、乳娥。

2.3外用

2.1本病在皮疹未透之前,治宜疏散兼解毒清热,用普济消毒饮加减:

金银花10克、 连翘10克 、芥穗5克 、蝉蜕3克 、牛蒡子3克 、射干6克 、马勃5克 、黄芩6克 芦根3克。方中芥穗、芦根、蝉蜕解表透疹。金银花、连翘、黄芩清热解毒。牛蒡子、马勃、射干清热利咽消肿。

西瓜霜一味,外敷亦可,主要仍需内服药

猩红热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冬春两季发病较多。儿童期发病率较高,主要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在光不足、空气不流通、人口拥挤的室内较易发病。

现代剂量(仅供参考)【处方】

五诊

北沙参24克,细生地24克,赤白芍各9克,冬瓜皮30克,茯苓皮24克,焦麦芽9克,鸡内金9克,四付。

出处【摘录】《古今名方》引《喉科秘传十二方》

共研匀,吹敷患处。

本病的治疗,一般情况下,初期邪郁于卫,治宜疏散以促皮疹外透。继而疹点密布,乃疫邪化火,已由气转营,则当用清营解毒兼施宣透,俾邪从表透齐。若疹已透齐而邪伤营阴,则须清营解毒生津保液以善其后。不可乱用疏散劫液伤津,病情转变可发惊厥。

板蓝根10克 、生石膏18克 、竹叶3克、 赤芍5克、 丹皮3克 、芦根10克 、生地12克、 金银花10克 、连翅10克、牛蒡子3克 、玄参6克

三诊

本病多见于儿童,发病的季节多是冬春,其证候特点是:高热、咽喉红肿疼痛,皮肤可见细密成片的朱红色皮疹,压之退色,典型病例可见杨梅舌和环口苍白圈,脉多数而有力。

细生地30克,肥知母9克,淡竹叶3克,连翘24克,银花24克,丹皮9克,元参30克,赤芍9克,北沙参30克,冬瓜皮30克,三付。

2.2毒疹已出,仍高热、口渴、咽喉红肿、疼痛,可见腐物附着,时或谵语,舌质红或绛有芒刺、中心老黄苔,脉洪数。治宜清营泻热,解毒滋阴。方选解毒退热利咽经验方:

蝉衣4.5克,生石膏24克,元参45克,山栀6克,连翘30克,银花30克,丹皮9克,黄芩9克,竹叶6克,鲜茅芦根各45克,香犀角0.3克(冲)

宋某某,男,25岁

3、白虎解毒养阴汤

石膏24g,知母9g,浙贝母9g,板蓝根9g,山豆根9g,紫花地丁18g,金银花18g,生地18g,玄参18g,连翘15g,麦冬15g,白芍12g,丹皮12g,薄荷6g,甘草6g,鲜橄榄10枚。

西瓜霜10克、青黛面6克、黃柏面6克、冰片0.6克

四诊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