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742

2020(12,28)

中医林佳明中医林佳明2023-07-30 10:16:290

从条文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目眩也”,条文264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以前不懂的东西现在慢慢的浮现出来,以前总是模模糊糊的的,现在好像清晰了许多。

什么是太阳病,伤寒论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什么是太阴病,伤寒论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满自痛。

综上条文少阴病必须温阳解表。

在钦州几天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回来后师父每天让我们分析病案,从病案中学习,从病案中得到知识,不断读经典,不断思考。

什么是厥阴病,伤寒论326条:

在接下来就是辨方证了。

从此三条文中我们得知,白虎汤是用于阳明经证的方子,有里热我们就要清热,所以用白虎汤清阳明之热。

根据这几条我们就可以辨出太阳伤寒,有中风。

什么是少阳病,伤寒论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目眩也。

关于阳明腑热的条文很多,在此只举例4个条文;

回来后师父还教会了我们写公众号,从中我们的知识就就得到了长进,得到了提高,也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体系,学我们的体系,体现了冯老做一代经方传人的精神。

就是这样这样反复的训练,自己得到很大的进步。

条文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欬者,小柴胡汤主之”。

我们就要用发汗的方法来祛邪,而达到治疗的目的,那么这个太阳病也有伤寒,有中风;

那我们在辨证的时候到底如何的呢?

此次学习师父不但教我们学术,还教我们怎么去做人,师父期盼我们的经方体系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散枝,服务一方百姓,此行不忘终身。

伤寒论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故此治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汤证,气上冲有微结或外不和者。

在阳明病相对的就是太阴病了,从伤寒论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满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鞭“”。

伤寒论第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我们根据伤寒论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辨出太阳病。

那么在表的病还有少阴病,我们知道少阴病是在表的寒证、虚证,病邪在肌表,正气已不足以抗邪,那这时候该怎么去治疗呢?

以下是我对六经的大体解析。

感恩老师的教导之情,师兄师姐的互助之情,不忘初心。

半表半里的病位不在外也不在里,治疗不可汗,不可吐,不可下,唯有和法才适合。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厥阴病的病位是在半表半里,病性是属于寒证、虚证。

根据这条我们就可以辨出少阳病了。

《千金翼》云白通汤,非也。”;

在表里病位之间还有个病位就是班表半里,半表半里不是一半表,一半里,他就是表里病位之间的一个特殊病位,半表半里的实证、热证就是少阳病;

我们知道在表的疾病就要解表,这个时候正气已不足,我们就需要温阳强壮在结合解表的治疗方法来治疗。

所以务必不可麻痹大意,辨出少阴病后我们就结合条文来开方,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再根据伤寒论第2条“太阳病,发热,寒出,脉缓者,名为中风”。

桂林古本为:“此以里有热,表无寒”)”。

什么是少阴病,伤寒论281条,少阴之为病,脉细微,但欲寐也。

少阳病在半表半里的热证、实证,邪在半表半里上下无出路。

病之所以传入少阳,主要是胃气失振,气血外却。用人参补中滋液,实是此时祛邪的要着。

庚子年八月初八,遥及千里,钦州求学。

也就是太阳伤寒用麻黄汤,太阳中风用麻黄汤。

伤寒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伤寒论第13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因此小柴胡汤治疗半表半里阳证即少阳病,而本方治疗半表半里阴证即厥阴病,其主要变化在干姜。

少阳病病性属阳性,阳性为向上的,故出现少阳病时多为胸胁,孔窍的地方出现症状。

在我们的六经辨证体系,有表证就有里证。在里的热证,实证就是阳明病,相对寒证,虚证就是太阴病。

康平本为:“伤寒脉浮滑,白虎汤主之。”;

少阳病方还有四逆散。

伤寒论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具紧者,名为伤寒”。

阳明病的是里的热证实证,伤寒论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以下是我对六经辨证的大体叙述:

可见是一疏气行滞的解热药,而有治胸胁苦满的特能,方中用为主药。佐以黄芩除热止烦,半夏、生姜逐饮止呕,复以人参、大枣、甘草补胃以滋津液。

又阳明一证云,脉浮迟,表热里寒,四逆汤主之。

少阴病病位在表,病性属于寒证、虚证。

判定厥阴病主要依据厥阴病提纲。

伤寒论208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一法与桂枝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伤寒论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宋本注:“臣亿等谨按:前篇云,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者,白虎汤主之。又云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

我们学习胡冯的体系,始终还是先辨六经,再辨方证。

根据伤寒条文281条“少阴之为病,脉细微,但欲寐也。”

我们可辨出太阴病,太阴病是属于里寒证、里虚证,治疗宜四逆悲温之,补之,如条文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代表方剂就是四逆汤、理中汤。

变出具体的病以后,用药也离不开我的八纲,用方不外乎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实则泻之,虚则不之。

与恩师分开已三个月,一年即将过去,对恩师是如此的想念,对利城老师如此想念,还有第八期的师兄师姐如此的想念。

如乌梅丸方集干姜、附子、细辛、蜀椒辛温驱寒、温里温下,以黄连、黄柏清在上之热,另以人参、当归补其气血,桂枝降其冲气。

什么是阳明病,伤寒论第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一作寒)是也。

微信公众号:经方日记

能成为佳明教授的弟子是我今生的荣幸,是恩师带我步入仲景之门。

脉细微,但欲寐,机体功能沉衰,阳气不足,这时候单一发汗不但得不到治疗解表的目的,发汗太过导致津液溃散而亡阳。

在临证中,我们辨出六经后,也就是我们变出具体的病以后,还得辨方证,胡老说“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辨方证是很关键的一步。

伤寒论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若下之,必胸下结鞭。太阴病的病位在里,病性属于寒证、虚证。

伤寒论302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伤寒论209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一法与桂枝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根据这个条文我们就可以辨出阳明病。

又少阴一证云,里寒外热,通脉四逆汤主之,以此表里自差明矣。

拜见恩师林佳明教授,传道授业。

如上热会出现口干、口苦、咽痛、咽哑、口腔溃疡、嘴唇红、舌红、面疮、脉弦、脉滑、脉数等,下寒则会出现膝关节冷、手脚冷、小便清长、大便稀烂、痛经、闭经月经量少、阳痿早泄等。

但现在感觉还是有很多的不明白的,还需不断的努力与实践。

辨方证是在辨出六经以后再辨出具体的方,如下表。

今天发布莫莫的一篇总结文章。

此是治半表半里虚寒证,为里虚寒自下迫、虚热上浮、固脱止利的治剂,酸苦辛甘并用,亦驱虫的妙法。

读伤寒何和背伤寒是必不可少的。

以上是我对六经辨证的大概描述,也就是我们说的六根柱子,我们学胡冯体系就按这个方向走,在此只是一个简单的论述。

我们临证中最常用的方子就是柴胡桂枝干姜汤、乌梅丸。

病邪在半表半里,邪无直接出路,故汗、下、吐皆非所宜,厥阴病是半表半里寒热错杂的一个病证。

此云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者,必表里字差矣。

伤寒条文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同时参照辅助提纲及对照少阳病特点,即病位在半表半里不属阳证者,当为厥阴病。

正本清源,做一代经方传人!

以前存在困惑的问题现在得到明了。

阳明病的方子还有白虎加人参汤,在此不做叙述。

下法是一个比较慎重的治疗,在临证中必须认真辨证,不得马虎。

阅读时间:13分钟

我们可以从以下表来分析我们的六经体系。

以前不懂什么是六经,以前连麻黄都不敢开,觉得在表的就是桂枝汤为妥,不知如何入手。

桂枝汤是比较缓和的发汗药,脉浮缓,汗出,营卫不和故用桂枝汤来调和营卫。

人参补中、大枣壅满均非微结所宜,故去之。

伤寒论212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一云顺衣妄撮,怵惕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本方虽由小柴胡汤变化而来,但因去了人参、生姜,加入了干姜、桂枝,使整个方剂重于祛寒逐饮,故能治心下满微结。

代表方剂就是小柴胡汤。柴胡苦平,神农本草经谓:

更新时间:每天更新

太阴病也有一个需温里的同时攻下的方子,从金匮要略里面的条文“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宜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我们得知大黄附子汤是里虚寒实的一个方子。

妙在主用乌梅渍之苦酒,大酸大敛,一方面有助人参、当归以补虚,一方面有助黄连、黄柏以治泄,并还有以制细辛、附子、干姜、蜀椒的过于辛散。

厥阴病方子还有泻心汤类方,黄芩汤、麻黄升麻汤等,在此不一一展开叙述。

在此我们可以知道厥阴病的治疗方法是和以温阳清热的治疗方法。

瓜蒌根之润得牡蛎之收,更能止渴。

我们知道阳明腑热证,治疗是用下法,代表方如“大承气汤”。

伤寒论2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又作枯,一云向经),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还有柴胡桂枝干姜汤,本方是小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汤的变剂。黄芩苦寒,伍干姜之辛温以理微结。

我们学习伤寒也一样,首先要建立一个体系,我们的六经辨证就是一个体系,也就我们起房子先起一个框架,六经就是我们起房子的六根柱子。

“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而本条所述本是太阳病,是发汗不得法,导致发汗太过了,导致遂漏不止,由表阳转入少阴,这时需要在温阳的同时用桂枝汤调和营卫。

对于六经辨证的阶段总结

病位在里,病性属热证,实证。

徐灵胎谓“小柴胡汤之妙在人参”,确是见道之语。

桂枝、甘草治气冲并兼和外。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先说这个表证吧,综上我们知道表证有阳证和阴证。

六个病证中有许多因汗、吐、下法治疗导致的变证、传病、合病等,我们必须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不断总结才能把这个体系学好。

在表的阳证就是太阳病,辨出太阳病后我们怎么用方,我们一样根据条文来辨证开方,太阳病是属于在表的阳证(热证、实证),这个时候正气是不虚的,邪正交战于肌表,这个时候人的正气是不衰的,因汗不得汗的一种病证。

半表半里的阴证就是厥阴病了,厥阴病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病证。

病位是在半表半里,病性属于热证,实证。

辨出阳明病以后,我们就要辨方证,这个阳明病有经证和腑证,先说这个经证吧。

根据这些条文我们就可以开出在表相应的方药了。

首先我们要辨出一个病,比如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这两个方子都是发汗药,麻黄汤是表实,郁积体表的汗,不得排出,故用麻黄汤来发汗。

这就是太阳病。病位在表,病性属于热证,实证。

半表半里的虚证、寒证就是厥阴病。

全文字数:4109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