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488

少儿发热四五天(三仁汤祛湿解热)

中医林佳明中医林佳明2023-07-29 20:25:560

师姐信息说:哦哦,前天我老公带去看了一个中医说过少阳,不行,今天又去看了,说是阴虚!我回来一看不放心还是问问老师你!谢谢老师!老是反复发烧的,退烧了又回的!

藿香10克,炒杏仁10克,白蔻仁10克,半夏10克,川芎10克,厚朴10克,淡竹叶10克,草果10克,青蒿15克,薏苡仁20克,白通草6克,甘草6克,蝉脱6克,生姜3片,大枣3个,为引,水煎服,日1剂,3剂

“午后身热”是极容易被误诊的一个症状。午后身热,易被临床医生理解为内伤病中的阴虚内热,故吴鞠通特意指“状若阴虚”,然至今临床上仍不乏把湿热所致的午后身热误辨为阴虚所致者。

师姐问:如果按照少阳来处理的话,之前那药没效果的,还是没有去湿的原因?

2019-7-27

气候之湿是湿,影响脾胃运化之人体小气候之湿也是湿。在夏季时常见一种外感夹湿的发热病证,高热不退,持续发烧,非常顽固,经用输液疗法加退热药、抗病毒药、抗生素类药,甚至兑入激素类药。用药后全身汗出,发烧即退,但停药一小时后,又汗干,复又发烧,旋用药又重复如上,医者、患者倍感头痛,多种病理检验又未发现其他情况。

“其实三仁汤不单开肺气,而是能很好地调达三焦气机,使邪气外出。而医家总结的“宣上、畅中、渗下”六字真言,颇似和解少阳,祛除半表半里之邪的小柴胡汤证,与“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之理相同,三仁汤称得上温病学中的小柴胡汤。”(《刘吉善内科经验传承集》,主编/刘安平,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刘老师在这段话里面说的非常到位,“三仁汤称得上温病学中的小柴胡汤。”

我一看这个舌苔,直觉思维告诉我,是湿热,应该可以用三仁汤加减。所以就直接发了一个方过去给她。三仁汤加减:

我答:活血行气,因为考虑其舌质黯。

临床询问,多有在夏季时发病,病前有饮食不节,如暴饮冷饮,或进食西瓜类瓜果较多,或食后冷浴,或多食后卧时贪凉等,颇符合《温病条辨》湿温病篇的论述:“脉缓身痛,舌淡黄而滑,渴不多饮,或竟不渴,汗出热解,继而复热。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发表攻里,两不可施。误认伤寒,必转坏证。徒清热而湿不退,徒祛湿则热逾炽。黄芩滑石汤主之。”(《刘吉善内科经验传承集》,主编/刘安平,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胸闷不饥”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个症状。胸闷不饥这一症状,在临床上容易被医者和病者忽视,而清代的温病学家们对这一症状特别重视,《临证指南医案》中多次提到“脘闷”“脘闷不饥”“胸痞”“胸闷不食”等症状。这类症状较轻时,病者往往不会主动诉说,当医者问及时,则多会说自己觉得胸部和胃脘部(心下)不畅快。叶天士认为,这组症状是由“肺气不得舒转,周行气阻”所致,吴鞠通认为乃“胸闷不饥,湿闭清阳道路也”所致。结合两位温病大家所说,我们可以认为胸闷不饥是由于湿邪闭阻肺气所致。反过来可以认为,湿邪闭阻肺气的特征性症状是胸闷不饥。。

我答:没有什么其他症状就按少阳病处理。

2019年7月22日晚上,广东江门的师姐发来信息咨询:老师,帮我看看我女儿,发烧四五天了,老是反反复复的,一开始吃了倆天的柴胡,荆芥穗,厚朴,黄芩,茯苓,甘草等,今天又换了另外一个方,如图!但是到现在还没退烧,从没试过这么久的,退烧了到下午或者晚上又重新发烧!

高建忠老师在《高建忠读方与用方》一书中写到:《温病条辨·上焦篇》第一条指出:“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可以这样说,湿温病是湿热为患之病,长夏初秋多发。三仁汤主治湿温病,症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

我答:不用加咳嗽的药。

《方剂学》认为本方是治疗湿热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的常用方剂。若汗、下、润后,湿蒙清窍,湿邪内渍,湿气胶滞。吴鞠通认为“唯以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

我回复:湿没有去,肯定会反复。

其实三仁汤不单开肺气,而是能很好地调达三焦气机,使邪气外出。而医家总结的“宣上、畅中、渗下”六字真言,颇似和解少阳,祛除半表半里之邪的小柴胡汤证,与“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之理相同,三仁汤称得上温病学中的小柴胡汤。

到7月24日中午,师姐再次反馈: 老师!我女女今天都好好啦,谢谢你!请问一下那个方为什么加川芎?

其方主治的病名是湿温,主症为“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其告诫,或曰特别强调了两点:一是忌汗、下、润,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泻;润之则病深不解。二是该方适应证广,可以普及运用,“长夏深秋冬日同法”。

以上是我学习高建忠及刘安平老师的关于三仁汤的笔记。以前很少关注时方,因为精力有限,我把更多的时间都用于经方的学习。今年开始有时候接触一下《温病条辨》,而三仁汤是给我印象较深的一个方。因为源于杨承岐老师写了一本《十年一剑三仁汤--[天下最多湿热病]治验录》。很多时候学什么就会遇到什么,所以医生治病,很多的时候是缘分。

治疗这个案例后,我写了一点心得:我如实而说,以前可能会兴奋,现在已经完全没有了那样的心态了,只沉浸在我们老祖宗们的大爱情怀中。唯有努力修行而继承。感谢我们的老祖宗们的无私精神,把这些有效的方剂及经验传承下来。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临床所见往往症状较轻(明显轻于麻黄汤证和九味羌活汤证),甚至病人经常诉说为自觉周身难受,不畅快。这组症状是由湿热郁闭肺气,影响肺主皮毛功能,导致表气不畅所致。

第二天早上(7月23日),师姐反馈:老师!早上好!昨天我女女喝了一小碗药,然后哭就呕出好多痰,就没有发烧了,今天早上还有一点点,就频频咳嗽,痰音比较重的。不用加咳嗽的药对嘛?就这样子继续吃?

我答:有时候治病也讲运气的,可能我看的时候刚好出现这个情况,所以就出现这样的效果。

广西南宁——宁毅

师姐问:老师!请问类似这样子发烧,我如何六经辨证?好像没什么具体症状?

我答:是的,少阳夹湿就要去湿。

师姐:你开这个方超级厉害啊!真的是一剂起效,当时说是少阳证,就开那个小柴胡的!结果不行。

三仁汤是临床运用较多的方剂之一,该方出自清代医家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第四十三条:“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