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059

李仁昌记录(我的中医人生,3月份)

中医林佳明中医林佳明2023-07-27 04:42:450

伤寒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我的中医人生(41)

太阳伤寒误下,致使中阳受损,虚寒内生,表邪内陷化热,郁于胸膈。以栀子干姜汤为治,可知本证尚有下利、腹痛等症状。治宜清上温下,寒温并用。栀子苦寒,清胸膈郁热以除烦;干姜辛热,温中焦阳气而散寒。

新加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四两,甘草二两,炙,人参三两,生姜四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伤寒原文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今天现场辨方,患者辩证为“不寐-上热下寒”,治以和解少阳,清上温下,林老师用了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减。患者以甲减来院就诊,以病定方当用气血补益之剂。然而经过详细问诊、查体,却应以和解少阳之剂,比较既往教材的使用,在打好相应的中医入门基础后,对临床应用的辨证论治应该引起自己的反思,病人病情不会按教材上一致,方药使用也应该多方面思考,不可以病套方。

李仁昌 2017年3月26日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李仁昌 2017年3月1日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膀胱蓄水证成因有二:一是太阳病治法不当,导致表邪不解,邪气循经入腑,干扰膀胱气化功能;二是太阳表证期间,由于太阳之气抗邪于表,膀胱气化功能降低,此时饮水过多则导致水液内留,继而抑制膀胱气化功能。

李仁昌 2017年3月15日

147、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李仁昌 2017年3月9日

我的中医人生(53)

李仁昌 2017年3月6日

今日读郝万山对桂枝汤的讲稿,其中有言“仲景用桂枝汤,以水7升煮取3升,每次服一升这就是一服。每次服用的药量,也就是一次治疗量,实际上是全方药量的三分之一。”原方中却有“半日许,令三服尽”,如果把原方拆分开来,一服而效果未到,会令患者半日内需再煮一剂、二剂,患者一般会有不解,会嫌麻烦,会降低依从性,从而影响治疗效果。所以我觉得,药还是要按原方开,或许会有浪费、药量大之嫌,但能在患者来一次、煮一次而解决问题,才是真正的体现疗效,才能真正的让更多人重新相信中医那脚踏实地的实力。

初诊2月14日,以失眠5年来诊,夜间多10点上床睡觉,难入睡,甚则彻夜未眠,心烦易怒,善叹气,伴双侧颞部隐痛,双下肢冰冷,舌淡红苔微黄,脉弦细。腹诊:腹软,腹肌浅薄,腹直肌周边痉挛,脐四周可触及明显硬结,悸动明显。林师辩以“不寐,肝郁血虚”,治以疏肝解郁,养血健脾”,投以逍遥散 四物汤加减,拟方:当归20g、白芍30g、柴胡15g、茯神30g、甘草20g、白术20g、川芎15g、熟地60g、肉桂6g。执5剂,日一剂,水煎服。

伤寒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李仁昌 2017年3月7日

桂枝辛温,甘草甘温,两药合用,辛甘化阳,养心定悸,作为伤寒论中温养心阳最基本的方剂。伤寒论中,补心阳用桂枝甘草;补脾阳用甘草干姜;补肾阳用干姜附子;散肝胃寒邪用生姜吴茱萸。这些药物组合在几千年的中医发展中一直广泛应用,学习伤寒论,认识这些药物组合,临证应用才可得心应手。

我的中医人生(34)

我的中医人生(42)

我的中医人生(40)

口干1月余,口干而不欲饮水,四肢觉冷,头晕无头痛,无汗,小便次多,便量多而清,淋漓不尽,大便干结,舌淡红少苔,脉浮弦。林师辩以阳不化气之证,水湿内盛,膀胱气化不利所致。水蓄不化,郁遏阳气,气不化津,故有无汗、津液不得上承于口,故口渴欲饮;水饮上犯,阻遏清阳,则见头晕、四肢觉冷;膀胱气化失司,水蓄不化,则有小便清长、尿频。林师治以利水渗湿,温阳化气,投以五苓散原方,拟方为:猪苓20g、白术50g、泽泻24g、桂枝9g、茯苓15g。服三剂而病症除之大半。

我的中医人生(38)

我的中医人生(44)

李仁昌 2017年3月8日

太阳伤寒证,以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为治法,然而如今用麻黄发汗,量取伤寒论原方,效果却不理想。原因有三:1、古代以鲜品入药,辛温之性较烈,发汗力亦强;2、本地所用麻黄皆由北方采摘运输而至,有效物质挥发、改变较多;3、野生环境改变,多有人工种植,经济利益驱使,量多为佳,效力其次。

《伤寒杂病论》以两证开篇,知常达变,熟读两证非常重要,之后所讲的病证变化、方药调整多由此开始。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7味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因头晕头痛3天来诊,既往有冠心病,外院曾建议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患者未同意,近3天因担心自己病情,夜间不能入睡,出现头晕头痛,肢体乏力,偶有胸闷,口干,舌红,苔厚腻,脉弦细。入院后投以酸枣仁汤加减,拟方:酸枣仁15g、知母15g、茯苓20g、川芎10g、浮小麦160g、女贞子20g、远志15g、柴胡15g、乳香10g、牛膝20g。执两剂。患者服药后睡眠较前改善,仍有头晕,四肢无力较前改善,遂继续予原方继进。

我的中医人生(54)

今日读王幸福医案,其中有讲治疗痛风验方,医案中患者唯有足肿痛,舌淡苔白,脉浮滑,余无他症。投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合猪苓汤加减,药味为:桂枝12g、白芍15g、知母30g、防己15g、苍术12g、制附子6g、麻黄10g、甘草15g、土茯苓60g、猪苓15g、泽泻30g、滑石30g、乳香10g、末药10g、丹参30g。《金匮要略》原文有: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此医案中特别指出要土茯苓、滑石粉重用。

患者久泄至脾气虚,故有食欲不振,脾气不固,湿邪郁滞而见易泄,脾主四肢则有四肢乏力、消瘦,面色萎黄。治宜健脾益气,渗湿止泻。

李仁昌 2017年3月27日

我的中医人生(46)

李仁昌 2017年3月21日

医案中与中医内科学所记载方药不同,治法立意亦相左,临证用药尚须讲究辨证论治,他人经验要吸收,更要据病情而下药。在此积累起来,日后可借鉴。

方剂的君臣佐使毕业后被慢慢地遗忘,读完该段落才发现古人组方的严谨,用药的精细,其中可以借鉴学习的地方十分丰富。

我的中医人生(49)

李仁昌 2017年3月11日

中医药材没有统一标准,每批货效力不一,中医既要学会辨证论治,还要学会对中药的辨别鉴定。

复诊2月28日,原症状较前明显改善,夜间入睡容易,清晨4、5点仍有易醒,白天精神较前明显好转,仍善叹息,腹诊:患者腹直肌仍有紧张,但无初诊时痉挛,结节消退明显。复以原方,加重柴胡至30g。

李仁昌 2017年3月29日

李仁昌 2017年3月12日

李仁昌 2017年3月28日

当时患者曾在当地门诊求医,投以桃红四物汤,腰椎间盘突出症用活血化淤是常理,我也是同意的。但是效果一直不明显,后来吃了林师的药后就明显好转了,没有再来复诊过。

因反复腹泻1月来诊,每次腹泻发作都到药店买保济丸、蒙脱石散服用,服药后可短暂缓解却病情反复。症见:食欲不振,肠鸣,腹痛腹泻,四肢微冷、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细。投以参苓白术散加减,拟方:党参15g、白术15g、茯苓20g、炙甘草10g、薏苡仁20g、山药20g、莲子15g、白扁豆15g、砂仁6g、桔梗10g、干姜6g、佛手10g、黄芪15g。执三剂。

李仁昌 2017年3月24日

两条原文都是讲大青龙汤的证治,皆有寒湿闭塞肌表,阳郁化热的特点,此方为《伤寒论》中麻黄用量最大的,《伤寒论》多以北方人为参考,本地所处地理位置偏热偏湿,常人腠理多无北方人密闭,用此方治疗湿郁化热十分常见,但是在使用该方时麻黄用量需合理调配,过汗容易至亡阳。

伤寒原文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李仁昌 2017年3月25日

我的中医人生(47)

黄某,女,43岁

我的中医人生(37)

李仁昌 2017年3月22日

李仁昌 2017年3月4日

今天伤寒讨论的时候说到以病定方的问题,这是我们在中医临床里比较容易犯的错误,这也是跟师学习以来对我最大的感触。以前学习中医内科学,先分脏腑,再分病种,再对应方药。如此套路下来,使中医变得容易很多,但是中医本身强调的辩证论治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黄某,女,78岁

肉桂,一种主产于广西的药材,常作为香料在烹饪时使用,是药食同源的典型代表。其性大热味辛甘,归脾、肾、心、肝经。具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的功效。肉桂善补命门之火,为治命门火衰的要药。当虚阳上浮时,肉桂常与五味子、牡蛎等药同用以引火归元,其常用剂量在3~5g。

伤寒原文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李仁昌 2017年3月5日

苦参,【性味归经】苦,寒。归膀胱、心、肝、胃、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的功效。《本草纲目》记载“治肠风泻血,并热痢”。本地湿热之气较重,湿热下痢的患者也多,故苦参经常出现在相关的药方中。苦参外用尚有燥湿止痒的功效,连续几天用足光散泡脚除脚臭,其中就有苦参在内,泡完脚后效果明显,以前洗澡前脱下的袜子总是有点湿,现在基本没有脚汗的痕迹。苦参外用常在30g以上,多与荆芥、百部、蛇床子、地肤子、枯矾等药材同用,可治疗皮肤瘙痒、疥癣等皮肤疾病,效果显著。

昨天买了盒生山楂,感觉不是一般的酸,每一口都伴随着额头紧皱。在执业医师考试的备考书籍里面,山楂是个常考药物。山楂既是消食药,又具有行气散瘀的功效,能通行气血、化瘀散结而止痛。通常用于产后瘀滞腹痛、经闭、痛经及瘀滞胸胁痛等,执业医师考试里面常考的就是山楂的行气散瘀的功效,目的也很明确,让我们在平时用药时不仅要记住它的最主要功效,药物兼备的其他功效也要熟记在心,灵活有效的运用药物。

我的中医人生(28)

宁秀华,女,44岁

李仁昌 2017年3月10日

葛根在此方中有三个功用:1、升阳发表,助桂枝汤发表解肌;2、疏通经脉,祛除经脉中的邪气;3、升津液,起阴气,鼓舞阳明津液的布达,滋津润燥,以缓解经脉的拘急痉挛。

浮小麦,具有止汗、益气、除热之功,大量浮小麦还具有养心安神之效,如甘麦大枣汤,可用治脏躁。

2017年2月22日

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患者风邪犯肺,却因解表不彻,故有咽痒咳嗽;外邪与正气相争,故见轻微发热;治以理肺止咳,微加疏表。故以止嗽散加减。

伤寒80条: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今天是24节气中的惊蛰,原指春雷将蛰伏的蛇虫惊醒,进入新的生命循环之中。此时春雷阵阵春雨绵绵,鸟兽交尾,蛇虫启蛰,草木萌动,沉睡了整个冬天的世间万物重新迸发出活力。因为雨水和温度的上升,此时田间开始春耕,树木的生发之意蓬勃,所以国家的植树节定在每年3月12日。晋代陶渊明有诗为“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妇人产后身痛不休,多有产程长,汗出过多的病史,这应该是发汗后,损伤营血,致肌肤筋脉失养,不荣则痛。

我的中医人生(50)

李仁昌 2017年3月40日

太阳病,以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两个主要类型,两者都有发热、头痛、恶风寒为特点。伤寒证以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无汗而喘,脉紧为特点,因表闭无汗又称表实证,以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为治。中风证以卫阳不固,营阴失守,汗出,脉缓为特点,因汗出伤营又称表虚证,以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为治。

我的中医人生(31)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葛根汤:桂枝三两、芍药二两、葛根四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我的中医人生(52)

我的中医人生(32)

李仁昌 2017年3月18日

李仁昌 2017年3月16日

莫某某,女,78岁

头晕1月来诊,偶有眼花,无视物旋转,无恶心呕吐,伴口干口苦,恶寒恶风,喜饮温水,纳寐可。舌淡苔薄黄,左寸脉浮弦,右寸脉沉弦。林师辨以太阳少阳合病,投以桂枝柴胡汤。拟方:桂枝20g、白芍15g、生姜10g、大枣10g、甘草10g、柴胡15g、黄芩10g、党参15g、白术20g、茯苓30g、天麻20g。执三剂。

我的中医人生(45)

我的中医人生(27)

方中以桂枝汤养营血益卫气,加用芍药至四两、人参以增强滋养营血,重用生姜宣通血脉。治疗因营血不足的痛症多可以此方为基础。

辨以风邪犯肺,投以止嗽散加减,拟方:桔梗、百部、紫菀、白前各15g、陈皮10g、荆芥10g、防风10g、甘草10g、浙贝母12g、天花粉10g、杏仁12g,执三剂。

十枣汤,方剂教材中以甘遂为君药,大戟、芫花为臣药,大枣为佐药。然而今天读郝万山的伤寒讲稿时,却以大枣为君药,方中以大戟、芫花、甘遂三个泻下逐水猛药,攻城陷阵,直下肠胃,可谓将军之猛;用甘缓药物驾驭猛药,使水饮缓缓排出,让药效作用缓和,持续时间长。用大枣来驾驭其他三味药,所以大枣才是君药。并举例韩信与刘邦讨论各自能统兵多少的历史典故来例证。

李仁昌 2017年3月23日

滑石粉,【性味归经】甘、淡,寒。归膀胱、肺、胃经。具有利尿通淋、清热解暑的功效,外用常用于清热收湿敛疮。《本草纲目》记载“疗黄疸,脚气,吐血,金疮出血,诸疮肿毒”。近来用足光散泡脚除脚臭,其中就含有大量的滑石粉,使用效果很好,近半年来的脚汗、脚臭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平素里月龄不大的婴儿臀部容易长湿疹,本地都喜欢买滑石粉回去涂,治疗效果亦非常乐观。

我的中医人生(48)

李仁昌 2017年3月13日

陈某,女,48岁

我的中医人生(51)

我的中医人生(36)

我的中医人生(43)

三丫苦,本地特有的中药材。教材里写着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散瘀止痛的功效。用于外感疫气,并可预防感冒。本地至今三月三都会上山采新鲜三丫苦回来,用于挂在房门上,或者煮艾叶米糕时放入适量三丫苦。以前觉得只是个形式而已,现在看来却饱含民间的医学用药经验。农历三月三时,恰逢本地寒热交替反复、空气湿度大的时刻,时疫感冒最易发生,此时用三丫苦悬挂、煮水服用,恰能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

李仁昌 2017年3月17日

封某,男,37岁

患者行经络推拿,至外邪袭表,可见无汗、身痒,内有热,而见心烦、难入眠。当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解表散邪,清热利湿,加用清心火药物以除烦。

以腰痛伴右下肢麻木2月来诊,前医投以桃红四物汤,症状未见缓解,CT提示腰4/5椎间盘突出,腹诊:腹软,按压脐周可有气从脐上顶冲,自觉胸部、咽喉不适,气上冲胸,脐正中可触及结节。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薄水湿滑,脉沉细。林师辩以“腰痛,寒湿腰痛”,治以“温脾胜湿”,投以肾着汤加减,拟方:干姜15g、白术30g、茯苓20g、甘草20g、制附片10g、大黄15g、苍术30g。

以咳嗽2月来诊,证见咽干咽痒,咯痰不爽,轻微发热,偶有鼻塞,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脉细。

自汗,很常见的症状,常常不合并其他的外感或内伤症候,尽管不是“病”,却让来诊者很困扰,汗多时甚至影响工作和生活。伤寒论53条原文讲“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卫气不共荣气谐和,在外的卫气失于固护开阖,以致腠理疏松,营阴外泄而自汗。用桂枝汤解肌祛风,滋阴和阳,调和营卫,使其发汗,可使卫阳复其卫外之职,营阴内守,营卫相和,故汗出而愈。

我的中医人生(39)

两条原文中的方药是相同的,但是立意却不同。前者为喘家新感,用此方治太阳中风为主兼治宿喘,是急则治标。后者为表不解兼喘,用此方治桂枝汤兼证,是表里兼顾。这在我们临床中的方药加减变化有很大不同,前者在此方基础上常需益气健脾以养肺金,常加黄芪、党参等;后者则在此方基础上多需祛邪发表,常加防风、前胡等。在使用伤寒经方的同时,药味的加减不能死守原方,更要多辨证论治,以求更好效果。我的中医人生(35)

李仁昌 2017年3月3日

我的中医人生(55)

李仁昌 2017年3月20日

我的中医人生(33)

而此方在加减化裁后可用于治疗颈椎病、落枕、肌肉损伤等证,其化裁加减的方向和思路基本可以从葛根在此方的功用上进行;升阳发表可加黄芪,疏通经络可加防风、荆芥,升津液可用天花粉。

此类病人并不少见,且易为老年患者多,我曾有按中医内科学辩证为肾气虚,但是林师并未使用补肾气的方剂,而使用了五苓散,效果证明林师是对的。实践是检验理论的重要方法,广泛的参阅他人的理念才会更加充实自己。

不知不觉已经跟师有半年了,要告别跟师的生活一段时间,回肿瘤科学习新的知识了。半年来我们接触了阴阳九针、黄帝内针、复诊、六经辩证等等,以前几乎没有听说过的东西。背过内经、背过伤寒,尽管基本没有记得多少条文,但是还是不明觉厉。接触了很多的中医入门基础知识,发现以往懂得太少,看了一些自己都不赞同观点的中医论述,最后发现尽管那些敢否认完各个中医大家观点的作者,就是不敢否认《伤寒论》原著。各个大师讲伤寒各不相同,我想,读多几个人的观点也会有自己的观点,这是下一步要做的了。

我的中医人生(29)

一患者因用含有细辛、红花制剂推行背部经络后出现全身瘙痒、起疹,疹淡突出皮肤,按之不退,伴见心烦,夜间难入睡。舌红,苔薄黄,脉弦。林师投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去杏仁,加用桑叶、石膏清热润燥,黄芩、淡竹叶、灯芯草祛心火。

李仁昌 2017年3月19日

我的中医人生(30)

李仁昌 2017年3月2日

262、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患者既往无高血压病史,有太阳、少阳两经之证,邪气循经上犯,致清窍受蒙,故有头晕。邪气日久不除,易伤脾气,故加茯苓、白术以更护脾气;加天麻以平抑肝阳、祛风通络以通清窍。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中又迎来了“春分”,春分有竖蛋的习俗,以前大学的时候,山西来的同窗在春分的时候就会请大家伙吃鸡蛋,还要搞竖蛋的游戏。竖蛋就是把生鸡蛋竖立起来,且鸡蛋不能破,结果没有人能竖起来…南北习俗差异大,南北中医的理念也存在差异,学习中医的时候参详异地的理论往往可以有很好的收获。北方干燥,治疗秋燥是他们的长处,南方湿气重却也有干燥的时候,燥邪犯肺南方医生的治疗经验没有北方的丰富。这时候借鉴经验就显得很重要了。

罗某,男,40岁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