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790

阻断动脉粥样硬化(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一环,他汀类调脂药首当其冲)

健康号2023-07-26 19:01:320

其中他汀类药物,可抑制胆固醇合成,降低血脂水平。作为调脂药物的他汀类药物,是重要的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心肌梗死、脑梗死的发生率与血管狭窄程度无关,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与脱落才是引起这些血管事件的“真凶”。他汀类药物可稳定血管内膜,阻止斑块发生发展,增加斑块密度,缩小斑块体积,改善斑块稳定性,防止心肌梗死、脑梗死等的发生。

服用降脂药物是预防动脉硬化最重要的一环,常用的降脂药物有:①降胆固醇药物:他汀类药物(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等);②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海博麦布);③主要降甘油三酯药物:烟酸类(烟酸、烟酸酯类、阿昔莫司等)、非诺贝特、吉非贝齐等;④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的药物:烟酸及其酯类、他汀类、胆汁酸结合树脂等。

动脉硬化的表现主要决定于血管病变及受累器官的缺血程度,对于早期的动脉硬化患者,多数几乎无任何临床症状,都于隐匿状态下潜伏发展。对于中期动脉硬化患者,多数或多或少存在心悸、胸痛、胸闷、头痛、头晕、四肢凉麻、四肢酸痛、跛行、视力降低、记忆力下降及失眠多梦等症状,但有一定个体差异。

在动脉硬化中,粥样硬化最需警惕。动脉粥样硬化早期仅表现为斑块形成,随着病情进展,动脉壁斑块越来越大,可引起动脉管腔变窄甚至完全堵塞,造成相应区域的组织器官缺血(如心绞痛、脑供血不足)。一旦出现不稳定斑块,斑块内胆固醇结晶及各种炎症细胞发生各种反应,经一系列不可逆过程后,稳定斑块转变为不稳定斑块,易发生破裂。斑块破裂后,会激活血小板及相关细胞因子,在破裂部位形成血栓,造成冠状动脉阻塞,使管腔迅速闭塞,后果严重。

他汀类药物一般在晚上服用,因为胆固醇代谢在夜间比较活跃,服用降脂药物的种类要听从医生的意见,尽可能不要多种降脂药同时服用。服用降脂药需要定期复查肝功能,如果服药期间出现肌肉酸痛等现象,应立即停药并上医院进一步检查。

总之,动脉硬化是一个渐进过程,要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血管狭窄,从而导致心、脑、肾等多脏器缺血,引发严重后果,故并非轻度动脉硬化就可不予重视。相反,急性心肌梗死往往高发于动脉粥样硬化介于40%~60%的患者,故必须科学干预,以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

随着机体衰老,老年人群对内环境紊乱的耐受力降低,尤其心血管系统表现明显。老年人群存在动脉结构、功能改变,心脏结构改变,心肌细胞纤维化,及冠状动脉扩张和钙化等改变,上述改变均会增加其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我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重,心血管疾病负担随之增加,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加强心血管病防治工作刻不容缓。

动脉硬化,是指动脉管壁僵硬、弹性减退,其内壁常存在斑块。动脉硬化分为粥样硬化、小动脉硬化及动脉中层钙化3种。其中,粥样硬化主要发生于全身大、中动脉,包括主动脉、脑动脉、冠状动脉、肾动脉及四肢的动脉等,是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最常见的原因;小动脉硬化,如肾小球动脉硬化,与高血压有密切关系,若不及时、有效地给予治疗,可造成肾功能受损甚至肾功能衰竭;动脉中层钙化,多发生于主动脉,随年龄增长而多见,但不会引起动脉狭窄,目前尚缺乏有效的干预手段。

血脂正常的冠心病患者为什么也要服用他汀类药物?降脂药物特别是他汀类药物能抑制肝脏内胆固醇的合成,不仅有强有效的降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作用,还有一系列调脂以外的心血管保护作用:①升高一氧化氮,保护血管内皮。②非特异性抗炎。③抗氧自由基。④抗血小板聚集。⑤稳定甚至消退冠脉粥样斑块。⑥抑制血管内皮增生,减少冠脉成形术及支架术后再狭窄。

所以,冠心病患者,即使是血脂水平正常的患者,服用降脂药物也利大于弊。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后及接受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不论其血脂水平是否正常,医生都会建议其服用降脂药物。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