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341

炎热酷暑(外感于寒,内伤于湿怎么办,一个奇效良方,用对效果好)

健康号2023-07-26 05:55:220

END

那么,什么是阴暑呢?这个主要是与阳暑相对应的。明代杰出的医学家张景岳指出,所谓阴暑,是“因暑而受寒者也”,不过对此张景岳还深化了阴暑的两个方面,第一个是“畏暑贪凉、不避寒气”,主要临床症状有“发热头痛,无汗恶寒,身形拘急,肢体酸疼等证”;第二个是“不慎口腹、过食生冷”,主要临床表现有“呕吐、泻痢、腹痛等证”。而对于阳暑,张景岳指出,“阳暑者,乃因暑而受热者也。在仲景即谓之中暍”。总体来说,阴暑是一类比较特殊的疾病,它是夏季外感寒邪和/或内伤生冷而导致的一类疾病,既不同于中暑之类的热证;由于它存在身倦胸闷,呕吐泄泻等伤湿表现,又不同于伤寒。

对于香薷散的服用方法,《局方》所述为“水肿沉冷”,而后李时珍说,“其性温,不可热饮,反致吐逆,饮者惟宜冷服,则无格拒之患”。不过后世医家逐渐探索发现,其实冷服和热服都各有各的道理。如用于治疗暑湿外感,呕逆较甚,小便不利,宜冷服,以助其下行之性能;如果用于治疗外感表证明显,湿滞较轻的,宜温服,以助其辛温发散之力[1]。

视频内策,敬请期待

在酷暑时节,要想不吹空调,不吃冰镇,是不是总感觉没有在过夏天?但是,正是因为这样,又容易出现内外两感,也就是外感于寒、内伤于湿,出现这样的病症或者不适症状,既不能用解决伤寒感冒之法,也不能轻易使用解暑祛湿之法,而需要采取一种特殊的治法,祛暑解表、化湿和中、表里双解。这种治法所用到的方剂有很多,不过在夏暑季节的话,却有一个千古名方,历代医家对它可谓是推崇备至,它就是香薷散。

香薷散具有“祛暑解表,化湿和中”,主治阴暑,临床上常以“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胸脘痞闷,或四肢倦怠,腹痛吐泻,舌苔白腻,脉浮”。在临床运用的时候,可以根据兼变证进行加减化裁,如果表邪较重,可加青蒿增强祛暑解表,兼见鼻塞流涕,可合葱豉汤来通阳解表;若兼内热,可加黄连清热;若湿盛于里,可加茯苓、甘草利湿和中;若湿热积滞较甚,而见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可加木香、槟榔、黄芩、黄连行气导滞、清热燥湿;如胸闷、腹胀、腹痛较甚,可加木香、砂仁、藿香、枳壳化湿行气;素体脾虚,中气不足,可加人参、黄芪、白术益气健脾。

公众号升级,更改了分发机制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文章更新将「神希园设为星标★保持沟通,一起前行

香薷散的临床运用相对比较集中,比如用于治疗阴暑,倦怠,过劳中暑以及高热,流行性感冒,妥泰致不良反应等疾病[1]。另外,现代临床中,香薷散可用于治疗夏季流行性感冒,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胃肠炎,暑温证[3]。但对于全方君药香薷,仍有广阔的研究空间,香薷不仅具有药用价值,还有一定的食疗作用;香薷入复方用药时,都可治疗因暑湿暑温引起的呕吐、泄泻、发热等,或复感外寒导致的头身痛、无力、恶寒等症状[4]。再者,香薷散的现代药理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但是方中三味主药的药理研究却很丰富,因此,对于香薷散的现代应用,尚需药理对它展开深入研究,以期探索其中的更广阔的临床应用空间。

——妙用中医,健康人生,精彩内容,广告周知——

作者 l 神希园

香薷散自问世以来,备受历代医家的推崇,并在此基础上或加减化裁,或衍化新方,用于湿盛,有清代名医汪昂的五物香薷饮、六味香薷饮;用于寒湿两盛,有清代名医张璐的消暑十全散,清代名医沈金鳌的消暑十全饮;用于兼有气虚,有宋代医家王璆的十味香薷饮,明代医家秦景明的家秘香薷饮,清代医家程钟龄的四味香薷饮;用于暑热证,有清代医家汪昂的四味香薷饮,明代医家秦景明的加味香薷饮,清代名医吴鞠通的新加香薷饮;兼有咳嗽,有明代医家秦景明的十味香薷饮;用于疟疾,有明代医家王肯堂的加味香薷饮,清代医家孟河的加味香薷饮……不一而足。

筑基进阶,不要错过!

相关声明

香薷散的配伍,究竟有什么奇妙之处呢?全方以香薷为君药,主要起到解表祛暑的作用;以厚朴为臣药,主要起到行气散满、燥湿化滞的作用;以白扁豆为佐药,主要起到健脾和中、渗湿消暑的作用;以酒为使药,主要起到温通经脉、活血通阳、引导药力通达全身。全方以辛温表散与苦温燥湿、甘缓和中之药配伍,既能散外邪以解表证,又能化湿滞而和肠胃;全方诸药相配,共同起到祛暑解表、化湿和中、表里双解的作用。

香薷散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临床用途那叫一个广泛,对各种原因导致的“吐利,心腹疼痛,霍乱气逆”等病症,都“悉能主之”。而这个各种原因,主要有“脏腑冷热不调,饮食不节”,或者食用“腥鲙”、“生冷过度”,或者“起居不节”,或者“路卧湿地”,或者“当风取凉”,这样导致“风冷之气归于三焦、传于脾胃,脾胃得冷,不能消化水谷,致令真邪相干,肠胃虚弱”,或者“因饮食变乱于肠胃之间”。尤其是对“霍乱气逆”而出现的各种症状记载的十分详细,比如“有心痛而先吐者”,或“腹痛而先利者”,或“吐利俱发者”,或“发热头痛,体疼而复吐利虚烦者”,或“但吐利心腹刺痛者”,或“转筋拘急疼痛”,或“但呕而无物出”,或“四肢逆冷而脉欲绝”,或“烦闷昏塞而欲死者”。可见,香薷散最初在《局方》“伤寒中暑”中所记载的药效可以说是比较广泛的,但是却最初并非专为中暑而设

自香薷饮问世以来,《本草纲目》记载,“世医治暑病,以香薷饮为首药”。实际上,香薷散原本是为夏月乘凉饮冷,外感于寒,内伤于湿而设,并非治暑通剂。因此,清代名医张璐在《张氏医通》中呼吁,“治暑概用香薷饮,大谬”。而从《本草纲目》中的另一段记载(“今人不知暑伤元气,不拘有病无病,概用代茶,谓能辟暑,真痴人说梦也”)中可以看出,香薷散自《局方》后的几百年中,曾出现过大量的滥用和过用,所以,对于香薷散的应用,还是要对证用药,不可肆意滥用。那么,香薷散能解暑吗?自然是能的,毕竟君药香薷是“暑日表散之特药”(《中国医药汇海》),效有专长,所以解暑的作用是有的,不过只能用于内外两感的阴暑,而阳暑则不适宜使用。

对于方中君药香薷,明代医学家缪希雍指出,香薷“辛散温通,故能解寒郁之暑气”,“辛温通气,则能和中解表”;近代医学家蔡陆仙指出,“香薷宣行皮肤之水,力有专长,故为暑日表散之特药”;现代中医学家蒲辅周指出,“香薷味辛微温芳香,专长祛暑利水,为祛暑之良药”。而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说,“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一句,让后世诸多医家产生了误解,认为香薷发汗之力堪比麻黄,实际上,香薷虽能发汗,但是却是寓祛暑行水于解表之中,诚如近代名医蔡陆仙所说,“麻黄发汗之力峻,殊非香薷可望其项背者也”。

不知道如何学习?关注公众号@神希园本公众号暂时没有留言功能留言交流,请关注视频号

对于香薷散的临床用途,《医方发挥》指出,“凡见恶寒、发热、头痛、脉浮之表证,又见胸闷腹痛、吐泻之伤湿症状者,可不拘夏月均能使用”[2]。香薷散的临床作用,的确是非同寻常的,诚如《局方》所载,“连吃二服,立有神效”。不过需要记住的是,香薷散是为夏月乘凉饮冷,外感风寒,内伤于湿而设,所以香薷散的功效也主要集中在祛暑解表、化湿和中,但是需要记住的是,表虚有汗,或者中暑发热汗出、心烦口渴者,不宜使用。清代医家薛生白认为“不可用以治不夹寒湿之暑热也”。

1.科普观点仅供参考,身体不适请前往医院就医。

来源 l 神希园(ID:shenxiyuan999)

参考文献[1]李飞.中医药学高级丛书·方剂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傅衍魁,尤荣辑.医方发挥[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3]陈锐.香薷散临床新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2,28(2):15.

香薷散是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一个方子,全方由“香薷去土一斤,白扁豆微炒半斤,厚朴去粗皮,姜汁炙熟半斤”三味中药组成,使用方法是,将这三味中药研为粗末,每次服用时,取药末三钱,水一盏,入酒一分,煎七分,去渣,水中沉冷,连吃二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是,香薷10g,白扁豆5g,厚朴5g,水煎时加入白酒少许同煎。

[4]张梦静,王万里,王鹏.香薷古今应用的对比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20,39(6):617-620 631.

正脉正宗正统正版,种下仙桃仙杏祖传师承学院私淑,培养名医名士学中医,有前途走进中医殿堂,必读名著经典

这是「神希园」的第 221 期原创

2.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切勿按图索骥、盲目试药。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