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烟悖论不存在!JACC发表研究称,“烟民心梗预后好”是因年轻和并发症少
吸烟是公认的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然而,不断有研究发现存在“吸烟者悖论”现象,一旦发生心肌梗死,吸烟与良好的短期预后相关,即吸烟可能产生保护作用。
难道真是这样吗?JACC近期发表的一项大规模病例数据分析提示,其实不然,只不过是吸烟者比不吸烟者的年龄更小,心血管危险因素更少而已。
该研究进一步证实吸烟者介入治疗的预后更差。与不吸烟的患者相比,吸烟的患者1年死亡或心衰住院风险增加49%,再梗死风险增加97%。
这研究分析了10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STEMI患者的随机研究。
2564例STEMI患者中,近期吸烟者1093例(42.6%)。吸烟者年轻10岁,合并症较少。
研究数据显示,吸烟者和非吸烟者的梗死面积相似,吸烟者和不吸烟者的微血管阻塞也没有差别。
而且粗略数据显示,与不吸烟者相比,吸烟者的1年内全因死亡(1.0% vs 2.9%;p<0.001)和死亡或心衰住院率(3.3% vs 5.1%;p=0.009)较低,两者的再梗死率相似。
在对年龄和其他危险因素进行调整后,与非吸烟者相比,吸烟者虽有相似的1年死亡风险(HR=0.92),但死亡或心衰住院风险增加49%,再梗死风险增加97%。
该研究中吸烟者1年时粗略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研究者认为,可能是由于他们年轻,合并症少。
再者,研究中吸烟者的平均年龄较不吸烟者年轻10岁,意味着吸烟者发生STEMI 的时间比不吸烟者要早10年,足以说明吸烟导致心血管病的早发,何谈吸烟的保护作用呢。
2017年美国心脏协会(AHA)科学年会上发布的中国急性心肌梗死(CAMI)注册研究数据也发现“吸烟悖论”现象。
该研究发现吸烟者的院内死亡率低于不吸烟者。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在校正可能的混杂因素后,吸烟仍然是院内死亡的保护因素(OR=0.82,P<0.001)。
CAMI研究者指出,应当注意正确解读研究结果。该结果的临床价值在于揭示吸烟状态与住院死亡风险的关系,有助于医生更准确地利用吸烟状态及其他有预后意义的因素进行风险评估,以选择更加合理的诊疗策略,故仍强烈建议患者戒烟。
来源:Björn Redfors, et al. Effect of Smoking on Outcomes of Primary PCI in Patients With STEMI. J Am Coll Cardiol. 2020 Apr, 75 (15) 1743-1754.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塑料有毒,常接触有害健康!JAMA子刊美研究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接触塑料和树脂制品,例如塑料袋、塑料瓶、一些体育器械、光碟、部分医疗器材、牙科密封剂和复合材料、水管、食物或饮料内包装、销售单据,等等。这些塑料和树脂制品中含有一种叫双酚A的物质,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既往研究表明,双酚A暴露可导致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病风险增加。常喝含糖饮料会让心脏血管变硬
韩国一项研究发现,每天摄入至少一次含糖饮料可能会增加冠状动脉钙化风险。研究人员分析了2万多名没有冠心病的成人发现,在校正了多种因素后,与不喝甜饮料者相比,每周喝≥5次含糖饮料者的冠脉钙化积分升高86%。作者认为,常喝含糖碳酸饮料有害,增加冠心病风险。柳叶刀:中国女医生不容易
XingyiLi和XiulanZhange在柳叶刀撰文称,传统上,中国妇女依然承担着照顾家庭的责任,再加上家务、照顾小孩和老人;在加上中国70%的医生工作负担重,每周工作超过50小时,中国的女医生很不容易,常处于精疲力竭的状态。作者还以于莺为例,指出中国目前依靠学术论文的评估体系,在大医院针对医生的暴力行为也越来越多,对女性医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人已经选择离开医院,转而自主执业。JACC心衰子刊:一图读懂心衰体检,九个体征可了解体循环淤血、肺淤血和低心排情况
JACC心衰子刊评述了目前心力衰竭体格检查。文章指出,尽管生物标志物和技术取得了进步,但病史和体格检查仍然是心力衰竭患者管理的基石。文章指出,对于一个心衰患者,临床需要评估体循环淤血、肺淤血和低心排的情况。具体建议见下图。颈静脉充盈、下肢水肿或腹水可反映右侧充盈压升高。杨进刚阜外2023-08-17 15:22:35
0000我国居民吃全谷物量不足,远低于指南推荐!中疾控研究数据
全谷物是获取能量的食物来源之一,既可以是完整的谷物籽粒,也可以是碾磨、粉碎、压片等简单处理后的产品,保留了完整谷粒所具备的胚乳、胚芽和麸皮及营养成分,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和生物活性特征,富含纤维、抗氧化剂和植物化学物等。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健康成年人全谷物摄入量应为50~150g/d。近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者发表研究称,我国居民全谷物摄入量较低,远低于推荐量。杨进刚阜外2023-10-02 15:36:59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