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室附壁血栓(新型抗凝药或有效,阜外医院梁岩等研究)

转载: 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附壁血栓的治疗,既往指南推荐多集中于华法林,近年来国外指南中推荐新型抗凝药(NOAC)可作为替代治疗,那么应用新型抗凝药的效果如何?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梁岩、杨晴等通过分析2010年~2019年599例心室附壁血栓病历资料后发现:新型抗凝药引入临床后,提高了临床医师对心室附壁血栓患者的抗凝比例,而且短期(6周)随访血栓的消退率增加。这项研究中,阜外医院于2013年7月引入利伐沙班,同年9月引入达比加群酯。就此,599例患者中237例为新型抗凝药引入临床前的患者,362例为引入临床后的患者。研究显示,总体599例患者,298例(49.7%)患者出院时给予口服抗凝药治疗。再进一步进行比较发现,临床引入新型抗凝药后较引入前的口服抗凝药比例明显上升(35.9% vs. 58.8%)。随访12周,对有影像学资料的264例患者(61.4%患有缺血性心脏病)的基线数据与血栓转归分析显示,143例(54.2%)患者的心室附壁血栓完全消退。分层分析发现,应用华法林者有60.2%血栓消退、新型抗凝药达到了81.2%,而未用口服抗凝药者仅39.0%(P<0.001)。6周随访时,新型抗凝药引入后组发生血栓消退的概率是新型抗凝药引入前组的2.46倍,12周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2周,新型抗凝药引入后组较新型抗凝药引入前组血栓消退时间(46.0 d vs. 57.0 d)缩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室附壁血栓的形成常和心功能下降、室壁运动不协调相关,该研究中的病因主要是缺血性心脏病,其次是扩张型心肌病,这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该研究中口服抗凝比例在上升,但未用任何抗凝药的比例仍然高(>25%)。就华法林与新型抗凝药对于心室附壁血栓疗效的比较,多项Meta分析表明,新型抗凝药和华法林用于治疗左心室附壁血栓在血栓消退、栓塞和出血事件发生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此外,目前指南推荐,具有栓塞高风险的患者根据出血和脑卒中风险评估可短期联合抗凝加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该研究中,抗凝联合抗血小板治疗比例为19.2%,其中1种抗凝药联合2种抗血小板药的比例为10.5%。研究者表示,随着更多国产新型抗凝药的研发上市,新型抗凝药的应用比例有望进一步扩大,期待更多大型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来验证新型抗凝药对于心室附壁血栓的治疗前景。来源:杨晴,梁岩,权欣,等. 可获取新型抗凝药前后心室附壁血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中国循环杂志, 2022, 37: 1202-1207. DOI: 10.3969/j.issn.1000-3614.2022.12.005.
订阅点击:
阜外医院周洲等建立国人血脂亚组分标准!
一样的“坏胆固醇”水平,就真一样?不是的。如果把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搓开了,揉碎了”看,还能细分出多种亚组分。而这么细分,不仅有助于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ASCVD)的风险,还有可能提供干预靶标。近日,阜外医院周洲、蔺亚晖等利用磁共振波谱技术就进行了这样一项工作,并且发现,这种技术可获得更为丰富的血脂亚类谱。【医师节】中国1.8万名三甲医院医生调查:三分之一医生认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今天是中国首个医师节,关于中国医师的待遇、健康和工作满意度的研究相对较少,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刘远立等对中国31个省的136家三级医院的1.8万名医生进行了一项调查。该研究发现,中国医生承受着沉重的身体、精神和经济压力,很多医生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信任。研究中,一半的医生报告年收入低于72,000元,60%的医生认为目前的医疗价格不能反映医生的价值。其他结果包括:杨进刚阜外2023-08-19 15:38:44
0000心梗后心脏破裂知多少?阜外医院和上海仁济医院比较
心梗后心脏破裂虽少见但凶险,发生率究竟有多少?上海胸科医院江立生等研究发现,200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连续就诊的4190例STEMI患者中,有75例(1.8%)发生了心脏破裂。其中42例游离壁破裂,33例室间隔穿孔。心脏破裂发生平均时间为症状发生后(4.41±3.48)天,波动范围在4h~17d。二成患者植入ICD后会发生电风暴!阜外医院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研究
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预防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患者猝死的有效策略。阜外医院一项研究发现,近22%的患者在植入ICD的4年内会发生电风暴,其特征是多发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研究共纳入88例确诊并植入ICD的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4年。电风暴被定义为24小时内发生≥3次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研究显示,半数患者在ICD植入的第一年发生心室电风暴。近一半的患者患有复发性电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