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友(每年要查这几项指标,中国糖尿病泛血管疾病专家共识发布)
共识指出,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需要检测的项目包括:心电图、踝臂指数(ABI)、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和颈动脉超声、NT-proBNP/BNP和hs-cTn、血脂和肌酐、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和眼底病变等。
12、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管疾病的评估应包括间歇性跛行等临床症状、体征的评估以及皮肤温度测定、足背和胫后动脉搏动触诊以及股动脉杂音听诊等;如上述异常需进行ABI、下肢动脉超声等检查。
14、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DKD)诊断确定后,应根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及尿白蛋白水平进一步判断慢性肾脏病分期,评估 DKD 进展风险并明确评估频率。
17、2型糖尿病患者应长期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干预,进行膳食管理、运动管理、体重管理、戒烟限酒管理等。
主要建议如下:
由于是多部位病变,诊疗常涉及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肾脏内科、神经内科、眼科、血管外科、心血管外科等不同科室,但由于学科细分,各个学科往往关注局部病变,而忽视患者全身系统性血管病变问题,导致对糖尿病的防治策略不完善。
10、2型糖尿病患者≥65岁或出现因自我护理活动问题导致临床状况显著下降时,应完善认知功能的评估,并酌情每1~2年评估一次。对于具有较高认知功能障碍可能性的患者应完善头部CT或MRI等脑组织结构影像检查。
20、2型糖尿病患者泛血管疾病的血脂管理应根据病变靶器官选择控制目标。
8、2型糖尿病患者如合并吸烟、血脂异常、高血压等危险因素或合并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脑血管疾病时,应完善颅外血管的评估。
5、对于糖尿病病程较长(如10年以上)或可能存在无症状心肌缺血或合并大、中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完善冠脉CT血管成像(CCTA)检查,评估冠状动脉钙化、管腔狭窄程度和斑块负荷等。
7、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时及之后随访中每年至少评估一次心电图;对于心肌标志物升高或合并高血压或心电图异常或心脏听诊异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完善经胸超声心动图。
4、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时及之后随访中每年至少评估一次踝臂指数(ABI)、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和颈动脉超声,以评估血管病变,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共识突出2型糖尿病患者泛血管疾病的早期风险评估,强调患者和多学科医师共同参与管理。
泛血管疾病是多血管病变,可同时累及大、中血管以及微血管等,主要危害的靶器官包括心、脑、外周血管、肾脏和视网膜等。
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后至少测定一次脂蛋白(a)水平;以LDL-C、非HDL-C、ApoB作为主要诊治靶标。
9、2型糖尿病患者如合并吸烟、高血压、颈动脉斑块等脑卒中风险因素时应完善颅内血管的评估。
如无心、脑或外周血管疾病病史,但合并以下任意一项危险因素,如男性≥45岁或女性≥55岁、吸烟、低HDL-C(<1.0 mmol/L)、体重指数≥28 kg/m2、高血压、早发缺血性心血管病家族史等,血脂目标:LDL-C<1.8 mmol/L或较基线水平降低幅度≥50%。
19、2型糖尿病患者泛血管疾病的血压管理目标:成人<130/80 mmHg,≥65岁为<140/90 mmHg,≥80岁为<150/90 mmHg。降压药物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根据血压达标情况,联用利尿剂、钙拮抗剂、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或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等。
16、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微量白蛋白尿或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时,需要及时进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
共识指出,与正常人相比,糖尿病患者泛血管疾病通常发病年龄更早,在检出时甚至已经造成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事件,且糖友血管病变更广泛、严重,易并发多部位的血管病变。
15、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时及之后随访中每1~2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眼部检查,评估眼底、视力、眼压、房角、虹膜及晶状体等,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应增加评估频率。
13、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时及之后随访中每年至少评估一次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和血清肌酐。
2、2型糖尿病患者泛血管疾病的系统性评估应至少包括危险因素、血管结构和功能以及靶器官损伤等内容。
靶器官如为肾脏,如无心、脑或外周血管等疾病病史或危险因素,血脂目标:LDL-C应<2.6 mmol/L;
18、2型糖尿病患者泛血管疾病的降糖策略包括生活方式管理、血糖监测、糖尿病教育和应用降糖药物等措施。只要没有禁忌证,应选用二甲双胍或二甲双胍联合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或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作为一线降糖药物。
近期,2型糖尿病患者泛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2 版)发布。
6、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时及之后随访中每年至少评估一次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B型利钠肽(BNP)和高敏心肌肌钙蛋白(hs-cTn)。
11、年龄>50岁或伴有心脑血管疾病、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等或糖尿病病程5年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评估一次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LEAD)。
21、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脑及外周血管疾病患者应积极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应用阿司匹林(75~150 mg/d)作为二级预防,同时充分评估出血风险。
1、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时及之后随访中,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系统性的泛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以及多学科联合随访。
靶器官如为心、脑或外周血管等,血脂目标:LDL-C<1.4 mmol/L或较基线水平降低幅度≥50%;
如发现 NT-proBNP>125 pg/ml或BNP>50 pg/ml或hs-cTn检测值超过参考值上限,或通过连续监测发现NT-proBNP/BNP或hs-cTn检测值升高,应立即启动心脏保护性治疗,同时增加随访频率。
3、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时及之后随访中每年至少评估一次血脂谱,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B(ApoB);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随机对照研究称,胸痛患者先做冠脉CT不增加过度使用支架,反而大幅降低心梗风险
对于有胸痛不适,但不是急性冠心病的患者而言,是先做冠脉CT好呢,还是按部就班的做检查好呢?很多人认为,做了冠脉CT后会导致过多的支架置入。近期,根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一项研究,先做冠脉CT非但不会增加介入治疗,反而可以明显降低胸痛患者的冠心病死亡及心肌梗死风险。这个研究将4146名稳定性胸痛症状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都是2073人,一组先做冠脉CT,另一组接受标准治疗。杨进刚阜外2023-08-19 16:03:590000通过手表发现房颤合理吗?欧洲心脏杂志文章称:无症状房颤筛查成本获益不明确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预计在未来30年内发病率将翻一番。心房颤动与卒中风险增加5倍相关,但抗凝治疗可将此风险降低约65%。房颤筛选是提高房颤检出率,通过早期抗凝降低缺血性卒中发病率的方法。去年在ACC年会上公布的“苹果心脏研究”(AppleHeartStudy)发现,苹果手表能捕捉到房颤。但目前指南不建议房颤筛查,理由是系统筛查的成本-获益不确定性。印度研究称,医生比普通人少活13年,中国医生也要警惕
近日一项印度医生协会(IMA)进行的研究让医生们心凉了一把:医生比普通人要短寿13年,平均寿命仅59岁。研究发现,多数早逝者死于恶性肿瘤和心血管病,45-65岁最容易出现问题。而一过65岁,医生们多会活得久些。中国医生怎么样?看看下边2016年中国医师协会在大城市三甲医院调查的结果,与印度医生相比,情况或会更糟糕。2016年中国医师协会在大城市三甲医院调查的医生工作状态杨进刚阜外2023-08-19 04:39:220000美国杜克大学冼颖教授称,撰写高质量研究论文全是套路!
美国杜克大学冼颖教授在中国心肌梗死注册(CAMI)研究者会议上报告,发表高质量研究论文可以使用很多套路。冼颖教授在国外期刊曾发表过论文的医生而言,最后论文的呈现可能与提交的最初版相比已经面目全非了。一般来说,论文提交后,如果杂志编辑感兴趣会交给外审,汇总外审的意见后编辑部进行讨论,讨论通过后会提出些修改建议。所以,外审的意见很重要,外审都看重什么呢?杨进刚阜外2023-08-12 15:10:5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