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友,每年要查这几项指标!中国糖尿病泛血管疾病专家共识发布

泛血管疾病是多血管病变,可同时累及大、中血管以及微血管等,主要危害的靶器官包括心、脑、外周血管、肾脏和视网膜等。
近期,2型糖尿病患者泛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2 版)发布。
共识指出,与正常人相比,糖尿病患者泛血管疾病通常发病年龄更早,在检出时甚至已经造成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事件,且糖友血管病变更广泛、严重,易并发多部位的血管病变。
由于是多部位病变,诊疗常涉及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肾脏内科、神经内科、眼科、血管外科、心血管外科等不同科室,但由于学科细分,各个学科往往关注局部病变,而忽视患者全身系统性血管病变问题,导致对糖尿病的防治策略不完善。
共识突出2型糖尿病患者泛血管疾病的早期风险评估,强调患者和多学科医师共同参与管理。
共识指出,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需要检测的项目包括:心电图、踝臂指数(ABI)、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和颈动脉超声、NT-proBNP/BNP和hs-cTn、血脂和肌酐、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和眼底病变等。
主要建议如下:
1、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时及之后随访中,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系统性的泛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以及多学科联合随访。
2、2型糖尿病患者泛血管疾病的系统性评估应至少包括危险因素、血管结构和功能以及靶器官损伤等内容。
3、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时及之后随访中每年至少评估一次血脂谱,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B(ApoB);
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后至少测定一次脂蛋白(a)水平;以LDL-C、非HDL-C、ApoB作为主要诊治靶标。
4、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时及之后随访中每年至少评估一次踝臂指数(ABI)、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和颈动脉超声,以评估血管病变,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5、对于糖尿病病程较长(如10年以上)或可能存在无症状心肌缺血或合并大、中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完善冠脉CT血管成像(CCTA)检查,评估冠状动脉钙化、管腔狭窄程度和斑块负荷等。
6、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时及之后随访中每年至少评估一次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B型利钠肽(BNP)和高敏心肌肌钙蛋白(hs-cTn)。
如发现 NT-proBNP>125 pg/ml或BNP>50 pg/ml或hs-cTn检测值超过参考值上限,或通过连续监测发现NT-proBNP/BNP或hs-cTn检测值升高,应立即启动心脏保护性治疗,同时增加随访频率。
7、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时及之后随访中每年至少评估一次心电图;对于心肌标志物升高或合并高血压或心电图异常或心脏听诊异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完善经胸超声心动图。
8、2型糖尿病患者如合并吸烟、血脂异常、高血压等危险因素或合并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脑血管疾病时,应完善颅外血管的评估。
9、2型糖尿病患者如合并吸烟、高血压、颈动脉斑块等脑卒中风险因素时应完善颅内血管的评估。
10、2型糖尿病患者≥65岁或出现因自我护理活动问题导致临床状况显著下降时,应完善认知功能的评估,并酌情每1~2年评估一次。对于具有较高认知功能障碍可能性的患者应完善头部CT或MRI等脑组织结构影像检查。
11、年龄>50岁或伴有心脑血管疾病、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等或糖尿病病程5年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评估一次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LEAD)。
12、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管疾病的评估应包括间歇性跛行等临床症状、体征的评估以及皮肤温度测定、足背和胫后动脉搏动触诊以及股动脉杂音听诊等;如上述异常需进行ABI、下肢动脉超声等检查。
13、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时及之后随访中每年至少评估一次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和血清肌酐。
14、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DKD)诊断确定后,应根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及尿白蛋白水平进一步判断慢性肾脏病分期,评估 DKD 进展风险并明确评估频率。
15、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时及之后随访中每1~2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眼部检查,评估眼底、视力、眼压、房角、虹膜及晶状体等,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应增加评估频率。
16、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微量白蛋白尿或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时,需要及时进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

17、2型糖尿病患者应长期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干预,进行膳食管理、运动管理、体重管理、戒烟限酒管理等。
18、2型糖尿病患者泛血管疾病的降糖策略包括生活方式管理、血糖监测、糖尿病教育和应用降糖药物等措施。只要没有禁忌证,应选用二甲双胍或二甲双胍联合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或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作为一线降糖药物。
19、2型糖尿病患者泛血管疾病的血压管理目标:成人<130/80 mmHg,≥65岁为<140/90 mmHg,≥80岁为<150/90 mmHg。降压药物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根据血压达标情况,联用利尿剂、钙拮抗剂、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或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等。
20、2型糖尿病患者泛血管疾病的血脂管理应根据病变靶器官选择控制目标。
靶器官如为心、脑或外周血管等,血脂目标:LDL-C<1.4 mmol/L或较基线水平降低幅度≥50%;
靶器官如为肾脏,如无心、脑或外周血管等疾病病史或危险因素,血脂目标:LDL-C应<2.6 mmol/L;
如无心、脑或外周血管疾病病史,但合并以下任意一项危险因素,如男性≥45岁或女性≥55岁、吸烟、低HDL-C(<1.0 mmol/L)、体重指数≥28 kg/m2、高血压、早发缺血性心血管病家族史等,血脂目标:LDL-C<1.8 mmol/L或较基线水平降低幅度≥50%。
21、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脑及外周血管疾病患者应积极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应用阿司匹林(75~150 mg/d)作为二级预防,同时充分评估出血风险。

美国介入学会针对ISCHEMIA试验发表声明:部分患者介入治疗效果不可否认,强调医患共同决策!
心血管造影与介入学会(SCAI)在ISCHEMIA试验结果公布后,立即发表了声明。声明如下:心血管造影与介入学会首先祝贺ISCHEMIA试验的研究人员今天在美国心脏协会2019年科学会议上发表了非常重要的最新研究成果。ISCHEMIA试验结果与早期研究一致。之前的研究就表明,无论是否进行介入治疗,药物对于改善预后和提高生活质量都至关重要。杨进刚阜外2023-08-30 12:02:01
0001替格瑞洛应联合50 mg阿司匹林?阜外医院颜红兵等研究称,出血风险更低,心血管事件未增加
中国医院科学院阜外医院颜红兵团队研究称,替格瑞洛联合极低剂量阿司匹林(50mg)出血风险更低,且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风险无显著差异。研究比较了替格瑞洛联合75-100mg阿司匹林(n=744)和联合50mg阿司匹林(n=322)的远期预后。慢性闭塞病变长度≥15 mm,介入术后再狭窄风险高!阜外研究杨伟宪等研究
打通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有助于缓解局部心肌缺血,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CTOPCI成功的因素很多。除手术经验外,CTO病变的复杂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手术成功率,其中闭塞长度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近日,阜外医院杨伟宪、乔树宾等发表研究显示,长CTO病变患者介入术后死亡和心肌梗死的风险并不高,但靶病变血运重建(TLR)和靶血管血运重建(TVR)风险更高。阜外医院吴永健等研究称,对于一站式杂交手术,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效果优于氯吡格雷
阜外医院吴永健、张倩发表研究表明,在“一站式””杂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的患者中,替格瑞洛确实表现出了比氯吡格雷更强的抗血小板效果。研究者发现,替格瑞洛从给药后第2个小时起即表现出了比氯吡格雷更强的血小板抑制效果。但他们还发现,在首剂研究药物后6h替格瑞洛组才达到适宜的PRU水平(PRU<235),这和我们熟知的替格瑞洛的起效时间相比是明显推迟的,即使是首剂90mg的替格瑞洛。杨进刚阜外2023-08-26 13:00:48
0000张运院士: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的诊治面临四大科学问题
长期以来,临床心脏病学界对于冠心病的认识仅局限于心外膜下冠状动脉的结构和功能异常,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只能显示内径>500μm的血流传输动脉而不能显示内径<500μm的冠状前小动脉和小动脉,后者构成了冠状动脉的微循环且其血管数量占到了整个冠状动脉树的95%。因此,仅以心外膜下冠状动脉的异常来解释整个冠状动脉循环的疾病,显然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