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快(让人胖,邵逸夫医院研究)
比如,一项意大利研究表明吃饭快,尤其是午餐、晚餐吃得快,会增加血脂异常风险。
肚子胖或全身胖仅仅是因为久坐不动?
研究者表示,吃东西慢一点,或有助于控制体重。
进一步考虑性别、年龄、吸烟、饮酒、每周体力活动水平及主食摄入量之后,吃饭快的人,会增加66%的腹型肥胖的风险,增加65%的内脏型肥胖风险。
吃东西快除了增加肥胖、糖尿病风险外,还会增加血脂异常风险。
来源:吴楠,叶香芳,张文静,等. 进食速度与肥胖的相关性分析.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2,38(3) : 186-189.
对于女性,吃饭快则对“全身胖”更有影响,会增加59%的超重与肥胖风险。
不过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周嘉强、吴楠等对644位居民进行的研究表明,吃饭快也是个“推手”!
研究发现,吃饭快的人体重指数、腰围、内脏脂肪面积均比细嚼慢咽的人都要大。
之前日本一项对20万人进行的研究也显示,吃得快的人在20年后体重增加多,在1年内体重波动大(≥3 kg)。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看来,细嚼慢咽不仅仅是更优雅一点,还有助于减肥、预防疾病。
就男女而言,吃饭快对男性“局部胖”的影响更显著,增加104%腹型肥胖风险,85%的内脏型肥胖风险。
这项日本研究进一步分析还发现,吃得快是诱发糖尿病的独立因素。
0000
相关推荐
日本研究称,β受体阻滞剂增加冠心病糖尿病患者死亡风险
一项日本研究表明,β受体阻滞剂或会增加糖尿病患者死亡风险,尤其是有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研究显示,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使用β受体阻滞剂会增加49%的全因死亡风险;服用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和比索洛尔、美托洛尔和卡维地洛等特异性β受体阻滞剂也是如此,会比不服用者分别增加60%和55%的全因死亡风险。心脏介入医生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较高
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长期吃射线的心脏介入医生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较高。研究者发现,与对照者相比,心脏导管室人员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增加,而且白细胞端粒长度缩短。此前已有研究表明,导致衰老的一些生理过程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会缩短端粒长度,端粒长度有时被我们用作衰老的生物标志物。进一步分析发现,辐射剂量越高,辐射风险评分越高,颈动脉内膜中层越厚,白细胞端粒长度越短。四连冠!《中国循环杂志》最新核心影响因子6.064,并获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称号!
12月29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了《2021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报告显示,《中国循环杂志》核心影响因子再次刷新,由2020年的4.556提升到6.064(图1)。图12012~2021年《中国循环杂志》核心影响因子的变化杨进刚阜外2023-10-01 22:14:03
0000多活动,不能抵消看手机危害!JAMA子刊美国青少年肥胖研究
2月9日,JAMA子刊发表的一项美国研究表明,要想预防青少年超重和肥胖,在增加身体活动的同时,还要减少看电子屏幕的时间。根据该研究,10~14岁的青少年每天至少走12000步,同时看电子屏幕的时间少于4小时,可以显著降低超重和肥胖风险。而每天看电子屏幕的时间如果超过8小时,而步数≤6000步,超重和肥胖的风险则明显增加。对于NSTEMI,时间也是心肌!JACC韩国心梗注册研究
近日发表在JACC上的一项韩国急性心梗注册研究显示,对于非ST段抬高心梗(NSTEMI)患者,“时间也是心肌”,院前延迟与NSTEMI患者3年全因死亡风险增加有关。研究显示,症状发作到医院时间<24小时者3年全因死亡率10.5%,而≥24小时的患者为17.0%。由3年全因死亡率、再发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住院等组成的次要终点发生率也更高(23.3%vs15.7%)。杨进刚阜外2023-09-23 13:36:55
0000